中国海大开启“人工智能+海洋”教育

Kommentare · 83 Ansichten

该学院将依托中国海洋大学深厚的海洋学科根基,着力打造以“人工智能+海洋”交叉融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高地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

  本文转自:青岛日报

  中国海洋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打造以人工智能与海洋交叉为特色的高端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

  中国海大开启“人工智能+海洋”教育

  ▲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发的水下三维成像机器人MOVX-3在进行实验前的传感器及整机设备确认检查。   韩 星 摄

  Dobot CR3协作机械臂在进行多机械臂协同作业的开发和调试。 韩 星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

    当前,国内高校正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越来越多高校从零起步创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驻青高校也纷纷在该领域发力,例如,组建人工智能研究院、开设人工智能核心课程、推进人工智能与优势学科的初步融合等。

    日前,中国海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暨揭牌仪式在西海岸校区举行。该学院将依托中国海洋大学深厚的海洋学科根基,着力打造以“人工智能+海洋”交叉融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高地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此举不仅填补了该校在人工智能学科独立建制上的空白,也为驻青高校探索“人工智能+特色学科”融合路径提供了全新的实践样本。

    时代呼唤:

    AI人才缺口下的高校作为

    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超常规构建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强调,需“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两份重磅文件接连出台,凸显出人工智能人才对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战略意义。然而,行业调查数据却揭示出现实困境: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高达500万,而当前高校每年的培养规模尚不足20万。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这些年来,从顶尖学府到地方高校,全国范围内掀起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建设人工智能专业的热潮。2019年,全国首批35所高校获批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教育从“零散探索”迈入“系统化建设”阶段。2024年,山东大学与浪潮集团联合成立“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并于同年秋季完成首批80名本科生的招生。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驻青高校也积极布局,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腾讯人工智能学院)、设立人工智能专业。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张峻峰在揭牌仪式上的致辞,进一步阐明了学校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定位。他表示:“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是学校紧跟时代步伐、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举措,也是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探索。近年来,学校在人工智能相关学科领域持续积累,已取得一系列扎实成果,为学院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中国海洋大学而言,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将成为激活学科优势的“催化剂”:既能为其稳居世界顶尖的海洋科学、水产学科注入智能动能,助力优势学科攀登新高峰,推动基础与交叉学科实现突破;也能进一步完善一流学科生态,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更重要的是,这一布局将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持续输送“懂AI、通海洋”的复合型人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双向奔赴。

    蓝海定位:

    四大方向铸就“海洋智能”特色

    与众多高校在通用算法与算力领域开展的“陆战”不同,中国海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从诞生之初就锚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战”。其目标兼具双重使命:既要锤炼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锋刃,也要让这把利剑在蔚蓝海洋中游刃有余。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部长董军宇在接受采访时,清晰阐述了学院的发展定位:“我校人工智能学院具有鲜明特色,其核心在于海洋属性。同时,作为综合性高校,我们也致力于将其打造为人工智能领域国际一流的人才培养高地。这意味着,除了突出海洋特色,学院培养的学生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上,也必须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关于学院的具体发展方向,将主要聚焦四大领域——

    通用人工智能方向。以基础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为核心,涵盖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及大模型等热点技术。学院研发的大模型将重点聚焦海洋领域,致力于构建服务于海洋科研、海洋工程、水产养殖等场景的专用大模型,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海洋提供关键支撑。

    具身智能方向。伴随机器人技术蓬勃发展,学院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研发具备自主感知与决策能力的“智能体”。该方向的海洋特色集中体现于“水下具身智能”,旨在通过技术突破,使水下机器人拥有媲美陆地机器人的高级智能,服务于海洋资源开发与科学研究,为人类探索海洋提供新型技术装备。

    智慧医疗方向。聚焦于人工智能与医学的交叉融合,重点探索智慧诊疗、康复辅助等应用。“目前,学院在该领域已奠定良好基础,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海洋药物筛选;另一方面已与青岛市及外地多家医院建立合作,承接多项科研项目。”董军宇说。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方向。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作为综合性高校的多学科优势,覆盖海洋、水产、化学、物理、数学等领域。董军宇告诉记者:“人工智能学院的重要使命之一,即是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全校各学科的科研创新,助力突破传统研究瓶颈。例如,学院已发布面向海洋生命科学的基因研究大模型,推动相关领域科研进程。”

    未来蓝图:

    高起点构建AI人才培养新范式

    “以滴滴打车为例,通过数据分析可精准预测特定时段的车辆需求,从而高效匹配用户出行……”日前,在人工智能学院开设的《数据挖掘与数据仓库》课堂上,教师周小伟正结合真实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挖掘数据规律、掌握核心技术。

    今年9月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后,已有60名本科生、30名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从计算机学院转入。学院目前设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及“智能科学与技术拔尖班”。预计2026年秋季学期,该专业将正式更名为“人工智能”,并新增“未来机器人”专业。两者均聚焦人工智能前沿领域,旨在培养契合行业发展的高端人才。

    在学院建设层面,中国海洋大学秉持“高起点”策略:组建国际咨询专家委员会,聘请10位国内外院士级专家,为学院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同时,严控师资质量,现有教师多拥有国家级或省部级人才称号,形成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依托专业热度与办学实力,吸引优质生源,构建从大一至大四的完整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兼顾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产学研合作方面,学院依托计算机学院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长期积累,已奠定扎实基础。”董军宇介绍,例如,与海尔海纳云共建联合实验室。这些平台主要面向硕士生、博士生开展科研探索,其成果将同步反哺教学,确保学生触及前沿技术与真实应用场景。

    谈及未来规划,董军宇表示:“学院将围绕四大方向持续发力:在人才培养上,打造国际一流的AI人才高地;在科学研究上,力争在海洋人工智能领域达到国际顶尖,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国际领先;在社会服务上,紧扣国家海洋战略,通过成果转化赋能地方经济,重点服务制造业与海洋产业;在国际交流上,深化与欧洲等国家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推进留学生培养,在‘一带一路’等框架内传递中国声音、贡献学科智慧。”

Kommentare
会员免费服务:时刻音乐 时刻云盘 时刻工具箱 时刻标签 GitHub加速 时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