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360块大洋的月薪,放今天是啥生活水准?让人羡慕

评论 · 94 浏览

提起鲁迅先生,多数人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他身着打补丁的旧长衫,手指间夹着烟卷,眉头紧锁地思索着民族未来。就连他的伴侣许广平也回忆,鲁迅平日穿着朴素,混在人群里和普通人没两样。 可很少有人

  提起鲁迅先生,多数人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他身着打补丁的旧长衫,手指间夹着烟卷,眉头紧锁地思索着民族未来。就连他的伴侣许广平也回忆,鲁迅平日穿着朴素,混在人群里和普通人没两样。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总穿得 “接地气” 的大文豪,其实是民国时期妥妥的 “金领天花板”。他拿着顶级工资,还身兼数职狂赚外快,放到现在妥妥是年薪 500 万以上的财富自由人群。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鲁迅的 “钱袋子” 到底有多鼓?

  01

  要搞懂鲁迅的收入水平,得先弄明白 “大洋” 在民国的购买力。

  1914 年的上海,1 块大洋能买 44 斤大米,按现在普通大米 3 元 / 斤算,1 块大洋的 “米力” 相当于 132 元。但光看米价不够全面,咱们再从 “吃饭” 这件事上横向对比。

  四个人去东来顺级别的老字号吃顿涮羊肉火锅,在当时只需 1 块大洋。

  放到现在,四个人去同等档次的火锅店,没三四百块根本下不来,这么算 1 块大洋的 “饭力” 至少顶现在 300-400 元。

  再看日常消费,1 角银毫就能在小馆子点份肉菜加几个馒头,吃饱吃好,换算到现在这 1 角钱也得值二三十元,乘以十就是 1 块大洋的购买力。

  综合算下来,鲁迅每月 360 块大洋的基本工资,单从基本生活品购买力来看,就相当于现在 10-12 万元。要是和当时的普通人比,这收入更是 “碾压级” 的存在。

  上海工厂的普通工人,起早贪黑干一个月才挣 3 块大洋,鲁迅的工资是他们的 120 倍。按现在上海最低工资 2690 元倒推,鲁迅这基本工资就相当于月入 32 万以上。民国普通学徒工更惨,一年下来可能就攒 3 块大洋;北京巡警辛苦维持治安,月薪也才 7 块大洋;小学老师算有文化的职业,月薪 10 块大洋,中学校长级别高些,能拿到 20 块大洋,鲁迅的收入是小学老师的 36 倍、中学校长的 18 倍。

  就连当时很体面的医生、银行职员,月薪也就在 40-80 块大洋之间,还不到鲁迅的四分之一。北大正教授作为学术界顶尖人物,月薪普遍 300-400 块大洋,才和鲁迅的教育部工资差不多。《申报》主笔陈景韩月薪 300 块大洋,也比不上鲁迅。只有胡适后来月薪 600 块大洋、梁启超月均四五千块大洋,能超过鲁迅,不过这两位已是顶级文化圈的佼佼者。

  很明显,鲁迅在教育部拿的 360 块大洋,稳稳属于当时公务员和高级知识分子的顶级收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金领中的金领”。

  02

  更厉害的是,360 块大洋还只是鲁迅的固定工资。他可是 “斜杠中年” 的开山鼻祖,副业收入比主业还高。

  根据《鲁迅回忆录》记载,鲁迅同时在好几所顶尖大学挂职讲课。在北大当国文系讲师,一周上一节课,月薪 18 块大洋;在中山大学任教,月薪 20 块;在厦门大学当国学研究院教授,月薪 25 块。这些零散的兼课收入加起来十分可观,1924 年他的兼课费就超过 8000 块大洋,平均到每个月有六七百块,远超教育部的基本工资。

  除了讲课,鲁迅的文章更是 “吸金利器”。他的作品太受欢迎,稿费标准极高。他在日记里写过,1929 年一笔稿费就拿到 2 万块大洋!要知道,这可是普通工人一辈子都挣不到的钱,说他是名副其实的畅销书作家加意见领袖,一点都不夸张。

  把基本工资、兼课费、稿费都算上,鲁迅一年的总收入轻松达到 2-3 万块大洋。放到现在,妥妥是年薪 500-800 万的高收入群体,早已实现财富自由。

  03

  知道鲁迅这么有钱后,再看他那件 “打补丁的长衫”,就明白这绝非因为贫穷,更多是个人习惯或是不在意穿着。他的生活品质,在当时绝对是顶尖水平。

  1919 年,鲁迅看中北京西城八道湾一套 32 间房、面积 500 平米的大四合院,只花了 3675 块大洋。当时他教育部月薪 360 块,也就是说,只用十个月的 “死工资” 就能全款拿下!后来因为和弟弟周作人一家住得不愉快,他又掏 800 块大洋在阜成门内买了另一套小点的四合院。这两处房子都在北京核心区,放到现在随便一套都得上亿!

  鲁迅还是个地道的美食家,特别喜欢下馆子。有朋友来做客,他觉得在家招待不够好,就直接拉去北京最好的馆子。据研究者统计,鲁迅常去的北京知名饭馆,有名有姓的就多达 65 家。他最爱去宣武门外菜市口边的 “广和居”,和店里伙计混得脸熟,去那儿就像回自己家厨房一样自在。

  他还喜欢尝试新鲜玩意儿,听说有种法国点心叫 “Le biscuit roulet”(车轮饼),纯粹出于好奇就专门跑去买来尝尝。这种对生活细节的讲究和探索欲,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根本支撑不了。

  04

  不过,鲁迅的高薪也映照出民国社会巨大的贫富鸿沟。他一个月能挣 360 块甚至更多,可家里干活的老妈子,一个月工钱才 2 块大洋;北平一个普通四口之家,一个月有 12 块大洋就能过得很不错,鲁迅一个人的工资能养活 30 个这样的家庭;广大农民、车夫、脚夫辛苦一年,可能连有钱人的边角料都沾不上。

  但我们不能因此对鲁迅有任何非议,因为那个年代的高级知识分子,普遍收入可观,鲁迅的高薪是混乱年代里知识精英特殊地位和价值的体现。更难得的是,鲁迅虽然拿着高薪,却从没把钱看得太重。他穿打补丁的长衫,却舍得花大钱买书、资助年轻人、支持进步事业。

  他买四合院是为了让家人住得舒服,下馆子是为了和朋友畅谈理想,拿稿费是为了支持更多年轻人追求进步。对鲁迅而言,钱从来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助力。

  其实,鲁迅先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不是他赚了多少钱,而是他如何用这些钱。他没有沉迷于物质享受,而是把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用收入支撑起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这或许就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必过分纠结于收入数字,更要思考如何让钱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工具,活出属于自己的意义。

  来源/国馆读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