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一出生就是光速且无加速过程,为何会这样?

Kommentarer · 73 Visninger

现代物理学的宏伟大厦矗立着两大坚实基石 ——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它们分别主宰着广袤的宏观世界与神秘的微观世界。 提及相对论,人们往往会立刻联想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与他几乎可以划上等号;而在量

  现代物理学的宏伟大厦矗立着两大坚实基石 ——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它们分别主宰着广袤的宏观世界与神秘的微观世界。

  提及相对论,人们往往会立刻联想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与他几乎可以划上等号;而在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中,爱因斯坦同样功不可没,这足以彰显他在物理学领域的伟大贡献。

  19 世纪初,爱因斯坦凭借着卓越的智慧,相继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中,有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观点 —— 光速是宇宙的极限速度,任何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传播速度都无法超越它。

  这一观点在最初提出时,很难被大众所接受。在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里,依据牛顿力学体系,只要持续对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物体就会不断加速。然而,随着狭义相对论的诞生,光速限制这一理论在众多科学实验中不断得到验证,逐渐被大众所认可。

  此时,一个疑问随之而来:光速为何如此特殊?光究竟是怎样达到光速飞行的,而且是瞬间就达到了光速?光子以光速飞行的动力又源自何处?要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深入微观世界一探究竟。

  在正式探索之前,有一点需要着重强调:实际上,光速并非仅仅指 “光的速度”,它是四维时空的固有速度,只与四维时空本身相关,可以将其看作是因果律传递的速度。只是由于人们最初用光的速度来定义光速,这个习惯才一直延续至今。

  除了光子,胶子、引力波等的速度也等于光速。并且,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恰好等于光速,这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性。

  现在,让我们回到正题。

  要弄清楚 “光子为何必须以光速飞行”,首先得了解粒子标准模型。粒子标准模型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最初,卢瑟福的 “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让我们对原子模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后,物理学家们借鉴这一实验方法,通过不断地让粒子之间进行对撞,致力于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发现了多达上百种基本粒子。然而,如此繁多的粒子让人感到混乱,如何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分类呢?经过物理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和深入探索,粒子标准模型应运而生,它对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基本粒子进行了详细分类。

  简单来说,所有基本粒子可归为两大类:费米子和玻色子。

  费米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基本粒子,像电子、夸克等都属于这一类;而玻色子则如同胶水一般,能够将费米子粘结在一起。打个形象的比方,基本粒子如同建造高楼大厦的砖头,玻色子就像水泥,砖头通过水泥的粘结,最终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宏观物体。

  玻色子共有四种,均属于规范玻色子,分别是胶子、光子、W及Z玻色子和引力子,它们分别是强力、电磁力、弱力和引力的传播子,而这四种力正是自然界的四种基本作用力。

  也就是说,四种规范玻色子如同胶水一样,将各种费米子粘结在一起,四种基本作用力也正是通过它们来传递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引力子目前还只是一个假设的概念,尚未找到其存在的证据。具体而言,质子和中子等核子通过胶子传递强相互作用(强力),从而粘结在一起形成原子核;而原子核和电子则通过光子传递电磁力,进而构成原子。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微观粒子的构成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这与光子以及光速又有怎样的联系呢?关系可大了!

  当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一个关键问题:这么多的基本粒子,它们的质量从何而来?究竟是什么赋予了基本粒子质量?

  根据粒子标准模型,从理论上来说,所有基本粒子都不应具有质量,都应该以光速飞行。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物理学家们通过计算发现,物质质量的 99% 都来源于强力,也就是强相互作用。三个夸克通过强相互作用粘结形成中子和质子,质子和中子又通过强相互作用粘结形成原子核,而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同于原子的质量,相比之下,电子的质量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强相互作用是通过胶子传递的,具体过程可以这样理解:夸克之间相互扔胶子,在这个过程中会表现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也可以看作是将夸克或者质子中子束缚在一起的能量,其实就是核能。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能量和质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因此物体 99% 的质量实际上源于能量。那么,剩下的 1% 质量又来自哪里呢?从理论分析来看,必然是基本粒子本身。因为在粒子标准模型中,除了基本粒子,就是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粒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构成了物质 99% 的质量,所以剩下的 1% 质量自然来自基本粒子。

  可是,前面提到粒子标准模型表明基本粒子本应没有质量,那为什么又有质量了呢?这些质量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物理学家们提出了著名的希格斯机制,认为自然界中存在另一种玻色子 —— 标量玻色子,也就是希格斯玻色子,正是它赋予了基本粒子质量。

  那么,什么是希格斯玻色子呢?

  简单来讲,宇宙中充满了希格斯场,当希格斯场受到扰动时,就会产生希格斯粒子。可以把希格斯场想象成一片平静的汪洋大海,当大海受到扰动变得波涛汹涌时,就会溅起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就如同希格斯粒子。

  希格斯粒子是如何赋予基本粒子质量的呢?

  一般来说,绝大部分基本粒子都会与希格斯粒子发生相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基本粒子会减速并获得质量。也就是说,基本粒子原本应该以光速飞行,但由于希格斯粒子这个 “拦路虎” 的存在,它们不得不慢下来,从而获得静质量。

  不过,并非所有粒子都会受到希格斯粒子的阻拦,像光子和胶子就不会,所以它们保持了原本的特性 —— 以光速飞行,并且一 “出生” 就达到了光速,没有任何加速过程,它们的静质量也为零。而基本粒子是否与希格斯粒子发生相互作用,取决于其自身的固有属性,比如角动量、自旋等。

  当然,仅仅提出理论是不够的,希格斯粒子真的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2012 年,物理学家们发现了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证据,希格斯本人也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进一步完善了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也让我们对光速以及基本粒子的奥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