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考工记》走进电影工业 开启光影匠心之旅

Reacties · 11 Uitzichten

从《考工记》“攻皮之工”的指尖技艺,到“皮影戏”中灵动的光影叙事,中国人对“光”与“影”的探索从未停歇。这项跨越千年的求索,并未止步于艺术,而是深刻地熔铸于现代工业的肌理之中。如今,在中国涵盖66

  从《考工记》“攻皮之工”的指尖技艺,到“皮影戏”中灵动的光影叙事,中国人对“光”与“影”的探索从未停歇。这项跨越千年的求索,并未止步于艺术,而是深刻地熔铸于现代工业的肌理之中。如今,在中国涵盖666个工业小类的庞大体系中,从精密的机械制造、创新的化学工艺,到前沿的数字编码与材料工程,多方力量汇聚,共同构筑起一条系统化的电影工业产业链。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摄制的首档工业文化节目《中华考工记》,将于10月12日20:00档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电影工业篇,央视频全网独家首播。总台主持人撒贝宁、王嘉宁,带领观众一同深入四部国产大片的制作现场,聚焦中国现代电影产业科技应用成果,从实体造景到数字虚拟,从重工机械到AI算法,揭秘工业力量如何重塑光影魔法。

  

  

  从甲胄到皮影 见证中国皮革技艺的坚韧与温柔

  皮革在古人手中的“旅程”并未止步于实用。《考工记》中,函人制甲时所遵循的“什么部位用什么皮”的智慧——关键部位取厚皮以固防,关节处选薄皮以保灵活——这套“因材施工、因用定形”的造物逻辑,被后世的皮影艺人巧妙地延续并升华。于是,皮革技艺在艺人的指尖完成了从“实用”到“艺用”的华丽转身:该薄处透光成影,该厚处结实承形。电影的光影前传——皮影戏,也就在这皮与光的交融中启幕。

  如果说《考工记》中的“攻皮之工”是为器物赋予形与韧的起点,那么皮影戏,便是这门技艺在光影中最为绚烂的延伸。

  皮影戏,是一门“皮”与“影”的艺术,即以兽皮、纸壳等为材料,制作成半透明的剪影,再巧借不同角度的灯光投射于白色幕布之上,生动演绎古今故事。

  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写道:“电影的前驱就是皮影戏与幻灯。”皮影的“影”,则映照出中国人对光影艺术的千年痴迷。从《墨经》中的“光至景亡”,到汉代丁缓的“九层博山香炉”,烛光摇曳间勾勒出动态投影的雏形;从唐宋“走马灯”凭借烛火驱动影像流转,堪称原始的“帧率实验”;到近代“拉洋片”以木箱透镜收尽人间风景,勾勒出放映机的原始蓝图——这是一条不曾中断的光影探索之路。

  电影场景的实景构建 新时代电影工业的技术革新

  中国电影的每一步突破,都离不开工业力量的支撑。其中最直观的,就是实体制造为电影搭建的真实骨架。

  舞台上,《蛟龙行动》里“龙鲸号”1:200的模型首次公开亮相,完全还原了拍摄中那艘巨型置景潜艇的所有细节。《蛟龙行动》中的“龙鲸号”潜艇,不仅是一个巨型道具,更是一次深渊级的工业挑战。剧组依托3D打印、CNC雕刻等尖端制造技术,对内部结构进行1:1还原,这正是中国成熟的工业制造体系赋予电影“深潜”的底气。

  《蛟龙行动》中,庞然大物“龙鲸号”潜艇静静蛰伏,强化着真实感与沉浸感,其精细程度让演员的表演更具贴近性,也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而它亦是中国装备实力的直观呈现,从“龙鲸号”建造,到舱内50余个炸点真实爆破、深海搏斗等极限场景的呈现,均依托实体置景完成。“大国重器”被搬上银幕,中国电影工业的硬核实力得以彰显。

  门框机器人、电磁肌肉手臂、太空电梯……《流浪地球》系列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标杆之作,以扎根中国工业实力的“现实主义科幻”美学,叩开了中国科幻类型片的大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跨越式突破。据了解,片中部分科幻场景竟为实景拍摄。

  《流浪地球2》的震撼场景背后,是中国工程机械实力的集中展现。影片累计投入42款共61台重型设备、400余套精密零部件,并配备了319名专业技术人员,从设备定制、生产制造、特种涂装到现场执行,实现了全流程的专业保障。

  片中“钢铁螳螂”起重机举起行星发动机的经典镜头,其原型是一款能在零下40℃极寒环境中负重800公斤的无人作业平台。这个被誉为“工程机械侠”的重型装备,不仅在拍摄现场承担重要道具运输任务,还以其卓越的稳定性,让太空电梯崩塌等复杂长镜头拍摄稳如平地。

  节目还展示了《流浪地球》上映后迅速出圈的门框机器人的诞生过程:从郭帆导演的手绘草图,到工业设计师用CFD、FEA等技术进行设计,再到3D打印1000多个零件组装,当这个“非人形”机器人在电影中展开护盾保护李雪健饰演的角色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科幻想象,更是中国工程机械“从车间到银幕”的硬核实力,这也是“百工精神”跨越千年,薪火相传。

  重构电影的拍摄逻辑 让数字技术精准赋能画面

  如果说实体制造是电影的骨架,那么数字技术就是电影的灵魂,它打破了物理场景的限制,让更多光影想象成为可能。

  总台主持人王嘉宁作为新人演员有了一次颠覆性的拍摄体验:她身着动捕服装,坐在车上体验虚拟翻车戏的实拍过程,通过和LED大屏、机械组的完美配合,顺利演绎不用翻车的翻车戏。“虚拟制片”中,演员穿着动捕服装表演可谓“实时预演”。

  什么是“预演”?打个比方,它就像写文章前先打草稿、鲁班造车前先画“大样”,是电影正式开拍前的“电子大样”。具体来说,就是先在数字空间用三维技术“克隆”出一个与真实场景一模一样的虚拟世界,演员、摄影机都能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把要拍摄的故事完整预演一遍。无论翻车戏,还是悬崖戏,甚至太空漫游、硬核科幻戏等,都有了更加安全、高效的拍摄手段。虚拟拍摄在剧集拍摄中已经得到较多运用,正在让电影的制作方式打开全新维度。

  在拍摄电影《东极岛》的过程中,水下摄影团队也实现了一次技术跨越。这一关键突破得益于一款自主研发的水下摄影机器人。这位能够实现360度全姿态精准控制的“深海摄影师”,成功完成了影片中一镜到底的潜水寻宝等高难度镜头,其成像稳定性甚至超越了人类潜水员手持拍摄的效果。

  该机器人的核心,是一项自研的“声呐抗流悬停模块”。这项原本多见于海洋工程领域的技术,借鉴了水下回声定位原理:通过声波感知水流速度,机器人可实时自主调整推力,精准抵消水流冲击,从而在复杂水域实现长时间、高精度稳定悬停。这不仅从根源上保障了电影画面的极致平稳,也显著降低了以往水下摄影师所需面对的水流冲撞风险。

  动画电影的工业化分工体系 将个人艺术升级为量化生产

  无论实体制造的精准,还是数字技术的创新,最终都需要靠协作才能落地,现代动画电影创作是分工协作最好的体现。

  十万天兵天将、结界兽、山河社稷图、藕粉娃娃……具有浓郁中国传统美术风格的电影《哪吒2》,推动了中国动画从传统制作模式向工业化生产体系的跨越,其背后有哪些创作故事?

  电影《哪吒2》开场,用藕粉重塑肉身时,哪吒也捏了一个自己的样子,那个丑萌的藕粉娃娃,是一支由3~8岁小朋友组成的“攻坚队”的杰作。小朋友们捏出的娃娃,经过扫描、调整细化、上材质等数字化流程后,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实物参考,让哪吒的肉身形象在动画里更加生动、立体。而片中宏伟的炼丹炉,涉及天元鼎独特状态的镜头就多达150个,由57家视效公司共同完成。这部创下150亿元票房的动画电影,幕后是近140家公司,4000名工作人员的工业化协作,如同《考工记》“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的分工制度。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刘忠禹

Reac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