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下映引争议:4亿票房,是输给市场还是输给速食?

Kommentarer · 3 Visninger

"4.11亿票房算扑街?陈佩斯这部《戏台》刚下映,评论区吵成了两派——有人说'老艺术家该醒醒了',有人骂'不懂就别碰艺术'。我连刷三遍网盘资源后发现:这哪是部简单的电影?分明是一面照妖

  "4.11亿票房算扑街?陈佩斯这部《戏台》刚下映,评论区吵成了两派——有人说'老艺术家该醒醒了',有人骂'不懂就别碰艺术'。我连刷三遍网盘资源后发现:这哪是部简单的电影?分明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当下影视圈最稀缺的东西。"

  票房数字背后的争议

  最近刷到条消息,《戏台》密钥延期后最终票房停在4.11亿,放映周期47天。按业内常规分账,制片方大概能拿1.33亿。但坊间传制作成本从2亿到3亿不等,于是又有人算起账:"这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

  要我说,盯着票房数字吵,简直像看人下馆子只关心菜单定价——你根本没尝过这道菜的味道。《戏台》的妙处,藏在镜头里的一桌一椅、台词间的抑扬顿挫,更藏在陈佩斯这位老艺术家藏在皱纹里的执拗。

  这不是商业片,是给懂的人的"精神私房菜"

  我第一次听说《戏台》是在话剧舞台。2015年陈佩斯把这部戏搬上国家话剧院,连演百场场场爆满。后来改电影,他坚持"原班人马+原汁原味",连舞台调度都保留着话剧的仪式感。

  什么叫"雅"?不是画面多精致,是台词里藏着机锋。比如戏班班主候喜亭训徒弟那段,表面是说学戏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细品全是"戏比天大"的老理儿;再比如军阀来砸场,老爷子护着戏台子喊的那句"戏台塌了,人心就塌了",搁今天看,不就是对"文化根脉"最朴素的守护?

  这种"雅"注定讨不了快节奏观众的欢心。现在年轻人进影院,要么图个视效爽(比如科幻片),要么图个情绪宣泄(比如喜剧片)。但《戏台》偏要做"慢炖锅"——前20分钟全是戏班后台的鸡毛蒜皮,没有爆炸没有反转,就盯着几个老头老太太擦桌子、吊嗓子。我有朋友看了十分钟就睡了,醒了骂"陈佩斯拍养老院呢"。

  可你要是耐着性子看完,会发现这些"琐碎"才是精华。就像老茶得慢慢沏,戏班的规矩、艺人的苦乐、时代的动荡,全在这些日常里渗出来了。这不是给短视频时代准备的快餐,是得坐下来慢慢品的浓茶。

  票房4.11亿,已经是艺术片的"胜利"

  有人说"4亿票房太寒酸",可拉出数据看看:2023年国产艺术片平均票房不到2000万,《戏台》4亿是什么概念?相当于20部同类电影的总和。更别说它触达的观众里,有多少是二刷三刷的中老年人——这些人现在还愿为电影买票,本身就在创造奇迹。

  我特意问过影院经理,他们说《戏台》的观众画像特别清晰:50岁以上占60%,30-50岁占30%,年轻人不到10%。有位阿姨连看五场,跟我说:"我年轻时在戏班子里打过杂,电影里搭戏台的木头味儿,跟我记忆里一模一样。"

  这就是《戏台》的命:它不讨好流量,不制造话题,就守着自己的观众群体。保本线3亿,它卖了4.11亿,单从商业账看,已经赢了。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有文化的电影"依然有人买单——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这本身就是种胜利。

  它骂的不是票房,是"文化空心化"

  《戏台》最狠的地方,是把批判藏在戏里。表面讲的是民国戏班的风波,内核是在问:当资本和流量主导一切,我们丢掉了什么?

  电影里有个细节:军阀逼戏班改戏,班主咬着牙说"戏是祖宗传下来的,改不得"。放到今天,像不像某些剧组为了流量硬改剧本?为了植入广告破坏剧情?为了捧流量明星魔改经典?

  陈佩斯拍这部电影,何尝不是在喊:"戏台不能塌啊!"这里的戏台,既是物理的舞台,也是文化的阵地。现在太多影视项目,开机前先算"能不能回本""能不能上热搜",有几个会像《戏台》这样,沉下心讲一个"不赚钱但该讲"的故事?

  所以别再纠结票房了。对《戏台》来说,能让更多人看见"戏比天大"的道理,能让老艺术家的心血被看见,票房4.11亿或者41亿,又有什么区别?

  结语

  最后想跟陈佩斯老师说:您别气馁。那些骂"老套""过时"的人,可能还没准备好接住这份厚重;但那些被打动的人,会带着这份感动继续往前走。

  也想跟观众说:可以不喜欢《戏台》,但别轻易否定它的价值。就像我们不能因为不爱吃燕窝,就说燕窝没营养。

  中国电影需要《流浪地球》的震撼,也需要《戏台》的温度。毕竟,一个健康的影视生态,不该只有快餐,还得有能下饭的家常菜,和留着慢慢品的私房菜。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