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岛上新书院

코멘트 · 13 견해

牌坊上“豫章书院”几个遒劲大字,古朴典雅,两旁立柱垂下的对联墨色犹新:“水可清心远思千载,书能益智多读数行”。

  本文转自:南昌日报

  湖心岛上新书院

  陈志宏(江西南昌)

  鸟瞰豫章书院

    常带孩子去象湖玩,波光里恍然闪动着故乡的影子。曾几何时,七百里抚河从武夷山麓出发,流至省城南昌,于象湖作短暂停留,迈过将军渡,看透城中风景,一步一回头,在滕王阁脚下注入赣江。

    秋雨过后,天空碧蓝如洗,象湖像一块被时光打磨得温润的碧玉静静地躺在城市怀抱。我们父子二人行走在浮桥上,一步惊起一层涟漪,开心地走向隆兴岛。微风徐来,溢满秋荷清香。桥尽头,这座湖心岛上,一座全新的书院,拔地而起,门牌阔大,瓦脊微翘。它静若处子,卧在秋光里,像一册合着的线装古书,等待风来翻开。

    牌坊上“豫章书院”几个遒劲大字,古朴典雅,两旁立柱垂下的对联墨色犹新:“水可清心远思千载,书能益智多读数行。”

    一座浮桥,将岛与岸轻轻连接,将过去和现代联通。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万顷碧波中央,绿树掩映的湖心岛上,这方沿袭八百年书香的雅苑,于热闹的城市中,辟出了一方宁静致远的天地。这等深邃的智慧,透露出这座城市的清新品格。

    漫步绿岛,伫立在新葺的书院窗前,耳畔似乎依然能捕捉到那穿越时空的弦歌之声,指尖仿佛也能触摸到那条虽历经坎坷却从未断绝的深厚文脉。那块刻着“章水文渊”的石碑让我久久为之驻足。我曾翻阅古代典籍,对这四个字的分量深有感触。近千年的风霜雨雪,使其泛起岁月的包浆,无声地诉说关于豫章书院的往事。

    豫章书院自南宋创立,那时理学兴盛,朱熹曾在书院讲授“格物致知”,陆九渊也曾驻足于此传播“心学”,古老的豫章书院一度成了文人讲学论道的圣地。明万历年间巡抚凌云翼、潘季驯先后修葺,易名为豫章二十四先生祠;清康熙五十六年,巡抚白潢于旧址重建书院;康熙五十八年,康熙帝赐御书“章水文渊”四字匾额给豫章书院,豫章书院享誉九州,闻名四海,成为江西“文风鼎盛”的象征;雍正十一年,擢升为省会书院,地位尊崇;至乾隆七年,巡抚陈宏谋制订《豫章书院学约》十则,颁行全省,成为书院通规;光绪二十八年,改为江西大学堂,继而演变为江西高等学堂,开近代教育之先声。

    “章水文渊”用沧桑的笔触记录下这座书院的每一次浮沉。这座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殿堂,早已成为江西大地文脉坚韧的传承者与守护者。

    溯源而观,那位可亲可敬的“豫章先生”——理学先贤罗从彦,在历史显影液中逐渐清晰可见。他师承龟山学派杨时,并“独得其传”,后与杨时及其弟子李侗并称“南剑三先生”。罗从彦以“静处观心、躬行尽性、知其所止”的理学思想,创立了豫章学派,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南方的学术天空。他的思想,不仅在南昌生根发芽,更在广州、福建宁化等地开枝散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院文化。

    豫章书院由南昌罗氏后人为纪念先祖弘扬儒道而创建,曾是传播程朱理学的重要场所。书院的基因里,深深烙印上了理学的沉思与追问。

    湖心岛上的豫章书院不是砖瓦的重建,而是把温热的文脉重新注入新时代南昌。绿色琉璃瓦掩映在绿树浓荫间,阳光照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翠竹摇曳,曲径通幽,每一处都散发着古朴而典雅的气息。

    走进书院,一方天井,剪映蓝天白云。四壁回廊,木柱上新刷的桐油尚未干透,映着天光,散发浓浓的木香。在这里,我仿佛能看到往昔的学子们身着长衫,手持书卷,在庭院中踱步吟诵;能听到他们围坐在一起,兴奋而热烈地讨论着学术问题,那声音穿越时空,至今仍在书院里回荡。豫章书院,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

    “水可清心,书能益智”,豫章书院藏在象湖的湖心岛上,独辟一处明澈的静境,避开了尘嚣,却蕴含着无尽的文化密码。我想,信息时代的人们被困在一方小小的电子屏幕前,心灵常常陷入迷途。愿豫章书院以清心和益智,为当今人的为学立世开具一剂不失理性的良方,成为一座文化的灯塔,给沉迷短视频等快餐化新媒介平台的人们,指引一个智慧的方向。 

    漫步豫章书院里,我仿佛与历史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那些曾在这方热土激辩过的先贤们早已化作天上的星辰,但他们留下的精神,仍在赣鄱大地的血脉中汩汩流淌。江西书院文化,融合了教育、学术、哲学和建筑等诸多元素,塑造了江西人“崇文尚学”的精神品格,成为中华文明“重教崇文”传统的重要象征。

    象湖如镜,照见我的故乡。岛上书院,一脉斯文悄然延续,成为江西人共有的精神家园,亦是吾辈心灵深处的原乡。湖水不言,书院无语,寂静中,自有千秋之声。

코멘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