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该配手机吗?我的答案:别纠结,不能!

মন্তব্য · 20 ভিউ

前几天,又在网上看到一位初中生家长的求助:孩子天天吵着要手机,说班里同学都有,就他没有,联系不方便。

  本文转自:诺妈家有男宝

  前几天,又在网上看到一位初中生家长的求助:孩子天天吵着要手机,说班里同学都有,就他没有,联系不方便。该不该配?

  这场景,太熟悉了。我家孩子刚上初中那会儿,也这样。他不仅说同学都有,还特意强调:

  “连班里成绩最好的那几个也有!”

  说实话,我当时也特别纠结。孩子的理由听起来挺合理,可心里又直打鼓:万一他有了手机,沉迷进去,可怎么办?

  正犹豫的时候,和一位家里有高中生的堂嫂聊起这事,她一听就坚决反对:“千万别给!”

  堂嫂给我讲了一个她身边真实的例子。

  她好朋友的儿子,初一的时候成绩年级前几,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尖子生。初二时,应孩子要求,家长也作为奖励,给孩子买了一部手机。谁都以为,这么优秀的孩子肯定有自制力。

  结果呢?一部手机,毁了这孩子,成为做父母一辈子锥心的疼痛。

  自从有了手机,这个孩子逐渐沉迷游戏,成绩一落千丈。等家长回过神来的时候,孩子已经有瘾。后来,家长劝、老师劝,可孩子一句都听不进去,亲子关系闹得特别僵,几乎到了决裂的境地。到后来,孩子初三干脆不去上学了,整天关在房间里玩手机。

  直到中考前几个月,这个孩子突然清醒,说要参加考试。他努力了几个月,竟然最后勉强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

  听到这个消息,所有人都惊叹又惋惜:要不是被手机耽误,以他的能力,冲重点高中的竞赛班根本不成问题。

  这虽然是个例,但哪个家长敢拿孩子的前程去赌呢?所以,如果你也在纠结,我想掏心窝子地说一句:

  别纠结,不能配!

  我们怕的不是那个小机器,而是它背后藏着的三个“大坑”,孩子一掉进去,想拉出来就难了。

  

第一个坑:孩子的脑子,正在被“养废”

  事实就是这么回事。

  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件需要静下心、耐着性子做的事,有时候确实挺枯燥的。

  可手机里的东西呢?短视频、游戏、各种八卦推送,全都是“短平快”的刺激。点一下,笑一下,手指一划,又一个,根本停不下来。

  初中生的脑子,就像一块正在定型的海绵,你给它什么,它就吸收什么。当他习惯了这种“一秒一个笑点”、“三秒一个反转”的强刺激,你还怎么指望他能继续安安稳稳地坐在书桌前,推导复杂的公式、背诵难记的课文、绞尽脑汁做着高深的阅读理解?

  别说孩子了,咱们自己工作的时候,手机“叮”一响,是不是也忍不住想看看?本来只想回条消息,结果刷着刷着,半小时就没了。等回过神来,工作思路早断了。

  孩子学习比我们工作更需要专注。思路一断,再接上就难了。

  深度思考的能力像块肌肉,不练就会萎缩。孩子玩手机越多,这块肌肉就越没力气。这才是最让人担心的。

第二个坑:孩子的朋友圈,变成了“攀比场”

  孩子要手机,最常用的理由就是“要和同学联系”。

  刚开始,可能真是问作业、约打球。但用不了多久,味儿就变了。

  他们会开始比谁的手机牌子好,谁的游戏皮肤酷,谁的短视频点赞多。本来在操场上追逐打闹的单纯友谊,搬到网上后,就变成了利益重重的点赞、评论和攀比。

  你今天发了个好玩的东西,我没发,是不是落伍了?你给TA点赞却没给我点,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咱们大人刷朋友圈都会比较,何况是心理还没成熟的孩子?他们过早地被卷进了成人式的社交压力里,那份最简单的快乐,就这么没了。

第三个坑:孩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是最让我们难受的一点。

  没手机的时候,孩子放学回家,还会叽叽喳喳说学校里谁怎么了,老师今天说了什么有趣的话。可一旦他有了手机,你看到的,总是一个低着头、要么沉默要么傻笑的身影。

  你问他话,他“嗯嗯啊啊”地应付。你想跟他聊聊天,他说“别吵,我正忙着呢”。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看似在一起,其实每个人的魂儿都顺着那根网线,飞到不知哪里去了。

  手机,在我们和孩子之间,像隔了一堵看不见的墙。他在那边热火朝天,你在这边干着急。你再也走不进他的世界,不知道他为什么笑,为什么生气。这种“人在身边,心在天边”的感觉,真的太无力了。

  而等到你发现问题严重,想收回手机时,往往会引发一场大战,大概率:吵得天翻地覆,多半还收不回来。

  多少家长给了手机后就后悔了?多少孩子在有手机前后判若两人?

说到这里,可能有家长会问:“可别人家孩子都有了啊!”

  这大概是我们最常听到,也最让我们心虚的一句话。

  但我们得想明白两件事:第一,孩子说的“别人都有”,多半是夸张;第二,“别人都有”从来就不是“这样做对”的理由。

  别人家孩子熬夜打游戏,你也让吗?别人家孩子不写作业,你也允许吗?

  当然不。

  在配手机这件事上,我们做父母的,真不能“随大流”。有些明摆着的弊端,就得从一开始避开。等开了口子,再想补救就难了。

  当然,在“要手机”这件事情上,孩子会锲而不舍,家长如何应对孩子没完没了的纠缠?

  我的办法是:把问题“拆开”来解决。

  要联系?没问题!买个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老人机或儿童手表,既保证了安全,又杜绝了上网乱逛的可能。

  要娱乐?也可以!家里的平板或电脑,放在客厅这样的公共区域,跟孩子约定好,每天或每周可以玩多久。这样既满足了娱乐需求,又在家长的眼皮子底下,可控。

  关键是把“智能手机”从“必需品”的清单里拿掉,让它变成一个“可选项”,甚至是一个需要努力才能获得的“奖励”——比如,可以成为一份高考后的成人礼物。

写在最后:

  坚持这个决定,真的挺磨人的。你得顶住孩子的软磨硬泡,还得克服自己心里的不确定。

  但做家长的心里得明白:今天的“不给”,不是小气,不是专制。而是我们在拼尽全力,在孩子和那个复杂的世界之间,为他筑起的一道防护墙。

  墙这边,是我们还能守护的专注、亲情和简单的快乐。即便是暂时的,也值得。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

মন্তব্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