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化时间工作室
琴棋书画,文人四艺,琴居于首。“琴”,最初指的便是中国传统乐器古琴。
从相传为孔子所作的琴曲《幽兰》到魏晋名士嵇康一曲《广陵散》,从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到唐琴“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的国宝传奇,承载着深厚文化意象的古琴,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关注。
10月10日晚,室外秋雨连绵,阻挡不住京城观众的艺术热情,北京音乐厅内丝清音绕梁,“椿荫雅韵——吴钊师生古琴音乐会”举行。
九十岁高龄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钊先生携学生同台献艺,带来一场关于琴乐、关于传承的丝桐唱和,观众不时对精湛演奏报以热烈掌声。
音乐会上,吴钊先生精神矍铄,一曲《忆故人》琴音婉转悠远,将传统古琴艺术审美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场观众凝神静听、深深沉醉。吴钊先生的弟子们先后登台,演绎了《梅花三弄》《归去来辞》《鸥鹭忘机》《潇湘水云》等传统名曲。这其中既有传承自泛川派的儒雅古朴、雍容大气,又有承袭自虞山吴派的清丽潇洒、跌宕飘逸。
有观众表示,通过这场展演,不仅直观感受到古琴之美,也了解到古琴传承的故事,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古琴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吴钊先生表示,本场音乐会不仅是艺术的盛宴,更是文化的传承,要在守正创新中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据了解,2003年,古琴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已有31位古琴艺术家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据不完全统计,从古琴制造产业的数据分析,年新增学琴者逾10万之众。从传统文人专属的小众乐器,到为越来越多当代年轻人喜爱的“国潮”,千年古琴正在拨响时代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