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人工植物”20天净化95%放射性污染土壤

评论 · 27 浏览

这项技术高效推进了通常需耗时数月的净化进程。 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并测试了一种太阳能人工植物,可快速净化受放射性铯污染的土壤。这项创新装置模拟植物的自然蒸腾过程,仅用20天就将土壤中的铯浓度降低超95%,

  这项技术高效推进了通常需耗时数月的净化进程。

  

  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并测试了一种太阳能人工植物,可快速净化受放射性铯污染的土壤。这项创新装置模拟植物的自然蒸腾过程,仅用20天就将土壤中的铯浓度降低超95%,为核事故现场和受污染农田的治理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主导该研究的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专家指出:"这项研究证明了仅通过模拟自然植物、无需额外设备安装,即可实现太阳能驱动的污染土壤净化,具有重要价值。"

  放射性铯(特别是铯-137同位素)因其约30年的半衰期,构成长期环境与健康威胁。该物质易溶于水,能在生态系统中快速扩散并被动植物吸收。研究人员强调:"一旦进入人体,会在肌肉和骨骼中积累,引发癌症或器官损伤。"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等事件导致大范围铯污染,引发对农渔产品安全的持续担忧。

  目前净化污染土壤仍是全球性难题。传统方法需物理挖掘土壤进行处置,成本高昂且破坏性大。虽然尝试过利用植物吸收污染物,但该过程缓慢、受气候制约,且受污染植物本身会变成放射性废弃物。

  研究团队开发的装置直接植入污染区域,通过茎状结构汲取土壤中的污染水分,输送至"叶片"部位后,特定吸附材料会捕获放射性铯离子。研究指出:"纯净水蒸发后通过回收系统回归土壤,无需额外补水。"

  该装置具有可重复使用优势:吸附饱和的叶片可便捷更换,使用酸性溶液可回收铯元素实现吸附剂循环利用,显著降低成本和环境负担。实验证实这项技术能极大加速传统方法需数月的净化进程。

  完全依靠太阳能驱动、无需外部水电支持的特点,使其特别适合偏远事故现场或农田的原位修复。这项技术标志着放射性污染环境修复能力取得重大进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