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折到促销跑量,年销量1亿的月饼,为何中秋节也卖不动了?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19 Просмотры

普通人一年又能吃几块月饼? 中秋节已过数日,走进超市不难发现,节前摆满货架的月饼仍保持着往日的陈列状态,满满当当未曾大幅缩减。 唯一显著的变化在于价格,不少品牌打出 “买一送一” 的促销,部分产品价

  普通人一年又能吃几块月饼?

  中秋节已过数日,走进超市不难发现,节前摆满货架的月饼仍保持着往日的陈列状态,满满当当未曾大幅缩减。

  唯一显著的变化在于价格,不少品牌打出 “买一送一” 的促销,部分产品价格较节前降幅甚至超过三分之二。

  根据各地网友反馈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年月饼销量确实不容乐观,中秋期间销量大概率迎来 “三连降”。

  曾几何时,月饼是中秋佳节的 “刚需标配”,如今却仿佛遭遇 “魔咒”,突然陷入滞销困境。

  从统计数据来看,2023 年中秋月饼销售额较前一年下降 10.49%。

  2024 年跌幅进一步扩大,中秋前夕主要门市的月饼类产品销售额同比下滑 45.17%,销售件数同比下降 40.67%,月饼礼盒销售件数更是同比骤降 49.04%,近乎 “拦腰折断”。

  而 2025 年的市场表现似乎并未好转,中秋节期间月饼销量大概率将继续下降,只是降幅多少的问题。

  从身边实际情况来看,今年不少人根本没有购买月饼,即便收到他人赠送的月饼,也很少有人食用。曾经日盼夜盼的中秋美食,为何如今被越来越多人“抛弃”?

  近年来,受经济环境影响,个人和企业的送礼积极性明显下降。

  以往中秋,人们会给客户、亲友送月饼,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也会发放月饼福利。

  如今,不少单位提倡“过紧日子”,取消月饼福利,个人送礼也更倾向于水果、购物券或聚餐,避免月饼可能被浪费的情况。

  虽说月饼的生产成本其实不高,普通月饼单个成本仅一两元,甚至更低,但零售价却能达到十元以上,部分礼盒更是售价不菲。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成本来自包装,有时包装成本甚至超过月饼本身。

  在送礼需求旺盛时,精美包装尚有市场;但如今消费者更倾向于自食,过度包装推高的价格只会让他们望而却步,反而更青睐性价比高的散装月饼。

  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月饼厂家若想扭转颓势,必须积极创新、转变思路。从市场走势来看,未来月饼行业或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推动“去节日化”。

  不能再将月饼局限于中秋专属食品,而应将其视为日常糕点,实现全年常态化供应。

  同时,简化包装,参考饼干等日常食品的销售模式,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提升产品性价比。

  另一方面,聚焦健康化创新。

  厂家需深入调研消费者需求,在月饼的外观设计、口味研发、配方改良等方面全面升级,推出低糖、低脂、无添加的健康月饼,契合当下的健康消费趋势。

  商场里的月饼花样越来越多,有些名字听了就让人头皮发麻。

  山药枸杞、茯苓陈皮,连药铺都没这些材料搭配齐全。大包装、小包装,送人时图个热闹,自己吃便随意挑选。

  这几年老百姓挑月饼都要斟酌半天,纠结真能吃吗?不怕腻吗?还是该买个健康的?

  健康月饼成市场新宠,这现象颇为奇特。

  低糖蛋黄、阿胶枸杞,听着比老母鸡汤还高端,实际口感未必比豆沙月饼强多少。

  有些养生口味纯粹是商家用来吸引眼球,吃不出特色,只能看宣传噱头。

  实话实说,有几个老人真的喜欢灵芝口味?年轻人又能吃下多少这类月饼?

  每年中秋,月饼企业都像开展竞赛,全国市场一盘棋。

  广东的月饼企业数量最多,广西、河南也扎堆布局,甚至山西、内蒙古这样的地区,月饼企业数量也超过一千家。

  这么多品牌竞争,最后老百姓大多还是随手挑选。

  大家都说家乡月饼最地道,可真能分清广式和苏式的差异吗?如果不是包装上有标注,恐怕很难辨别。

  全国月饼市场规模已超三百亿元,今年还有预测称将增长至三百二十五亿元,大数据白皮书的数据真实可查。

  但普通人更关心月饼是否偷工减料,高价产品到底值不值。

  谁有那么多预算买月饼?除了送礼需求,谁会真把月饼当日常零食?

  有些品牌深谙营销套路,从零食领域跨界而来的品牌,推出多款新口味。

  主打高端路线的品牌,注重品质与格调;而苏州稻香村、广州酒家、五芳斋这三家老字号,不知从何时起,已稳居“中秋月饼第一梯队”。

  这些品牌名字,在朋友圈频繁出现,可大家是否真的会购买食用,就是另一回事了。

  苏州稻香村创立于 1773 年,历经清朝至今,仍在生产月饼。

  虽说是老字号,实则早已配备现代化大厂房,采用机器流水线生产。

  老街的门店,是老苏州人寄托情怀的地方,外地人到店多是购买礼盒,拍拍照发朋友圈留念。

  稻香村的月饼品种丰富,有人称其涵盖 “苏、广、京、晋、滇、川、琼、港、台” 等多个流派的口味。

  即便有这么多选择,消费者最终还是会挑选熟悉的莲蓉、豆沙口味。

  品牌提及历史,会说清朝乾隆下江南时曾品尝过,提及技术,会强调“非遗月饼制作技艺”,但市场最终认可的还是口感。

  这家“老字号注册公司”,早在 1905 年就已成立,谈及品牌历史从不落于下风。

  新中国成立后,稻香村从传统茶食店转型为食品厂,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涵盖年货、粽子、冷冻食品、肉食产品等多个品类。

  月饼对它而言,不过是中秋期间的应季产品,其他品类才是日常经营的核心。

  地方月饼企业数量同样可观。

  前两年,广西、河南开始发力月饼赛道,品牌数量增多,让人眼花缭乱。

  说小地方没有知名月饼品牌,显然不符合实际。

  山西、内蒙古等地的月饼厂,实力并不比江南地区的企业差,普通人选购时更看重性价比,这一点毫不含糊。

  稻香村如今还设立了“”研发中心,与高校合作开展“健康烘焙研究,甚至配备专业实验室。

  推出的低糖低脂月饼,实际能带来多少健康益处?消费者能吃出低糖与高糖的区别吗?

  年轻人愿为健康概念买单,中老年人更看重传统口味,现实中很难精准满足所有群体需求。

  今年中秋,月饼新品再度扎堆上市。

  稻香村推出玫瑰西洋参、枣蓉核桃阿胶等口味,瞄准上班族和女性消费群体,还推出陈皮豆沙灵芝月饼,不知消费者食用后,是真能获得健康,还是仅图个心理安慰。

  稻香村的营销手段也颇具创意。今年推出的“国潮画意”礼盒,将苏州观前街原址店、虎丘塔等地标绘制成动画风格,噱头十足。

  与相关品牌定制联名月饼,在非遗主题直播间,一小时就售出二十四万盒。

  甚至与动作游戏“鸣潮”合作推出联名礼盒。这些产品究竟是在卖创意,还是在卖口味?

  江苏各地的足球联赛也加入联名行列,稻香村为此推出“散装江苏十三太保”伴手礼盒,月饼造型设计成大闸蟹、麋鹿、灰狼等形象,声称代表各地城市文化,实则是将节日元素转化为商品。

  老百姓购买这类礼盒,是追求新鲜体验,还是注重实用实惠?

  目前,电商平台上的月饼店铺超过九千家,天猫、京东等平台随处可见月饼广告,各品牌争相角逐流量榜单,让消费者目不暇接。

  老字号宣称产品远销海外三千家网点,但多数人更关心今年自己该吃什么口味,给邻居和亲戚送礼时能否不失体面。

  月饼到底是过节必需品,还是商家收割消费者的工具?

  有人认可创新,有人坚守老味道。

  五仁月饼虽常被吐槽,却每年都会上市。

  巧克力、芝士、奶茶等新口味,能否真正走进老百姓的餐桌?

  健康养生月饼的实际效果,谁也无法说清。

  新品每年层出不穷,有的老人吃着觉得没滋味,有的年轻人直接表示嫌弃。

  老一辈看不惯新式月饼,年轻人觉得老字号过于陈旧,每家都有自己的理由,意见不合时甚至会争执。

  购买月饼是出于习惯还是顾及面子?有人图方便,直接在超市选购,有人注重品牌,专门选择稻香村。

  有人则拒绝购买,认为月饼含糖含油量过高。

  有些家庭会通过吃月饼烘托团圆氛围,有些家庭只是跟风凑热闹。

  老百姓选月饼,不看行业数据,只关心“今年该买什么”。

  究竟是购买老字号产品,还是尝试新品牌?

  养生健康月饼真的有效果吗?中秋节还会吃月饼,还是仅欣赏包装?

  这到底是仪式感的体现,还是商家的营销套路?答案终究由消费者自己决定。

Комментари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