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对家人坏,对外人好”,意味着什么?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64 Просмотры

有这样一类人: 他们对家人的态度很差,回到家里就变得暴躁、焦虑,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发泄在家人身上; 而在外面,他们又是一副“老好人”的姿态,把所有的礼貌,耐心,好脾气都留给外人。 一个女生留言: 她

  有这样一类人:

  他们对家人的态度很差,回到家里就变得暴躁、焦虑,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发泄在家人身上;

  而在外面,他们又是一副“老好人”的姿态,把所有的礼貌,耐心,好脾气都留给外人。

  一个女生留言:

  她的父亲是典型的“老好人”,在外面畏畏缩缩,对所有人都讨好;

  回到家里,瞬间换上了另一张面具。

  指责、贬低,对家人说特别难听的话。

  “对内指责,对外讨好”的人,并不在少数。

-01

“情感账户”的设定不同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存在一个情感账户。

  家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账户,社交中的关系还是一个账户。

  就相当于:

  我们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感情,是情感账户的“存款”;

  而我们对家人消极的,暴躁的,伤害他们的行为,就是情感账户的不断消耗。

  与家人相处时,情感账户里有多少资产我们心知肚明,所以不那么担心账户会在短时间内消耗光。

  而跟外人相处呢?

  这个情感账户,就是新的,里面一片空白。

  稍微不注意的话,或许就会透支跟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02

认知失调

  这就是一个人“认知失调”的表现。

  在跟家人(父母,爱人,子女)相处时,我们潜在的意识是:

  “他们是我的至亲,不会离开我,即使我伤害了他们,他们也不会离开我的。”

  而跟外人相处时,潜在的想法是:

  “我不能跟外人产生冲突,一旦产生了大的矛盾,或许会对我造成损失和伤害。”

  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在熟悉的人或环境面前,人才会放下一切防备心做自己,好与坏都会展现出来。

  而在陌生的人与环境面前,人就会“戴上社交面具”,去经营人设,打造自己的名片。

  也可以称之为“形象管理”。

  举个例子:

  你跟喜欢的人刚在一起时,还没有放开。

  这个时候,你会伪装自己,时刻端着“偶像包袱”。

  见面时,精心打扮;

  吃饭时,细嚼慢咽;

  说话时,轻声细语;

  做事时,细心又体贴。

  随着时间推移,你们认识的时间久了,你也就无所谓了。

  你不担心他会轻易离开你,所以你才能放松地表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

  跟家人吵架时,即使吵得再凶,有些人也不会低头道歉,只会选择冷处理。

  跟陌生人产生冲突呢?

  多数人都不会主动升级冲突,只会选择用损失最小的方式去跟对方解决问题。

  对内指责,对外讨好的人,内心的想法是:

  仗着家人对自己的爱,有恃无恐;

  面对陌生人害怕冲突,所以要维持自己的“好人设”。

-03

面对家人和陌生人,期待值不同

  人很容易被陌生人的一点儿善意,尊重所感动;

  却很容易忽略,家人对他十年如一日的爱与付出。

  这就是面对的人群不同,期待值也不同。

  心理学上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效应”。

  家人对你很好,开始时你内心很满意,充满安全感;

  时间久了,你就熟悉了家人对你的好,你当成了理所当然。

  久而久之,你很难轻易被家人的付出感动到。

  面对陌生人呢?

  因为你对陌生人没什么期待,所以他们稍微对你好一点,你就感动得不行。

  你很爱吃鸡蛋面,但家人每天做给你吃,用不了多久你就腻了。

  长时间接受同样的物质,人内心的惊喜阈值和期待值,就在不断降低。

  陌生人,陌生的事物,对你来说就是“新鲜感”。

  新鲜感,又能唤醒人的好感。

Комментари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