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赴雪域 初心铸师魂

Kommentarer · 13 Visninger

本文转自:西藏商报高研与校社团的同学讨论相关活动内容。3650米的海拔高度上,拉萨师范学院的阳光总带着别样的分量——它穿透教室玻璃,落在19岁陕西姑娘高研的侧脸上,也落在她飞速记录道法教育要点的笔尖上

  本文转自:西藏商报

  青春赴雪域 初心铸师魂

  ——高研与一场跨越三千里的教育之约

  高研与校社团的同学讨论相关活动内容。

   3650米的海拔高度上,拉萨师范学院的阳光总带着别样的分量——它穿透教室玻璃,落在19岁陕西姑娘高研的侧脸上,也落在她飞速记录道法教育要点的笔尖上。沙沙的书写声里,藏着一个大二学生对雪域校园的热忱,更藏着一场跨越三千里、关于青春与教育的双向奔赴。从陕西彬州到高原拉萨,高研用两年时光证明:这场“雪域之约”不仅改变了她对陌生土地的认知,更让她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读懂了“教育”与“担当”的深层意义。

  文/记者 卓嘎 图/记者 次仁旺姆

  初遇:三千公里外的温暖与成长

  2024年夏天,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为拉萨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递到高研手中时,亲友的不解如潮水般涌来:“放着家门口的学校不去,非要跑近三千里外的高原?”可只有高研知道,这个看似冲动的决定,早已在她心里扎了根——高中时读了一篇关于西藏的报道,那些在艰苦条件下依然闪烁着渴望的眼睛,让她对“教育能改变什么”有了最初的执念。

  初到拉萨的考验比想象中更直接。剧烈的高原反应让她整夜头痛难眠,干燥的气候让皮肤出现裂口,陌生的环境更让她一度陷入迷茫。“是班主任陈吉佳老师和同学们的温暖,把我从不适感里拉了出来。”高研的回忆里满是细节:陈老师每天叮嘱她喝酥油茶缓解高反,藏族室友措姆教她基础藏语,课间塞给她的藏式点心还带着温度。

  在这个“微缩的民族团结大家庭”里,不同民族的青春气息交融成独特的校园风景。高研和措姆从最初的陌生到后来的无话不谈,措姆会讲那曲牧区的放牧故事,教她唱藏语歌谣;高研则分享陕西的面食文化,帮措姆梳理专业课笔记。“高原的阳光虽然刺眼,却照得人心透亮。”高研说,正是这份跨越民族的善意,让她在陌生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这份成长不止于适应生活。大一那年,高研怀着“服务同学、锻炼自我”的初心,加入校学生会。从最初只会整理资料、通知活动的“新手”,到能统筹校园文化活动、精准反馈同学诉求的学生会副主席,她的每一步都藏着团队协作的温度——筹备社团文化节时,团队连续一周课后打磨方案,意见分歧时总能通过沟通找到最优解;协调活动物资时,有人主动承担重物搬运,有人细致核对清单,没人计较分工多少。

  如今,作为2025-2026年西藏自治区学联驻会执行主席,高研常说自己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同频共振”。2025年,学校正处于从高等专科学校向学院发展的关键阶段,高研亲眼见证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的教学设备,为高原学子的专业学习提供了更优质的实践平台;许多优秀教师的不断加入,带来了前沿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愈发完善,更加贴合西藏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作为这一历程的亲历者和受益者,高研深知学校的每一点进步都为他们搭建了更好的成长舞台。“学校给了我们成长的舞台,而我们也在陪着学校变好。”这份双向成就,成了她青春里最扎实的注脚。高研自豪地说:“这里不仅有温暖的师生情谊,更有与学校同频共振、共同成长的无限可能。”

  逐梦六十载:在方队训练中书写团结篇章

  202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的喜讯传来,高研迎来了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入选拉萨庆典表演方队。“既兴奋又忐忑,兴奋能为大庆献礼,忐忑自己的体能跟不上高原训练的强度。”经过形体、协调性多轮考核,当入选通知下达时,她激动得一夜没睡,却很快被高强度训练拉回现实。

  高原的晨光里,她们每天清晨六点集合热身;正午的烈日下,一个挥手、抬腿、转身的动作要重复上百次,直到力度与节奏分毫不差;夜幕降临时,全队围坐复盘,调整次日计划。不到一周,强烈的紫外线就把大家的皮肤晒得黝黑,训练服上的汗渍干了又湿,结成一圈圈盐渍。“好几次累得想坐下,但看到身边的伙伴都在咬牙坚持,想到这场表演承载的意义,就又站起来了。”

  更让高研动容的,是训练中无处不在的团结与支撑。方队里有藏族、汉族、彝族的同学,动作快的同学主动帮进度稍慢的同学纠正姿势,还有人带了肌肉酸痛药膏分给大家;休息时,各民族的歌声与家乡故事交织,艺术团老师则会穿插讲述自治区成立六十年的变迁:“从土路到柏油路,从土房到楼房,从教育匮乏到学校遍布城乡。”那些带着温度的故事,让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愈发深沉。

  “我们的表演不仅是技巧展示,更传递着西藏人民的热情与团结。”指导老师的话,成了高研的精神坐标。大庆当天,当她和伙伴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广场,听到群众此起彼伏的掌声,当队形变化成“同心圆”的瞬间,她远远望见了总书记,所有辛苦都化成了自豪与感动。那一刻,她真切懂了:每个动作、每抹微笑,都在诉说“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意,也在见证自治区成立六十年的繁荣与荣光。

  践行:双庆时刻里的使命与未来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的余热未散,国庆、中秋的喜悦又如期而至。“双庆”交织的特殊节点,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专业的学生,高研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要把青春理想融入雪域教育事业,用知识为西藏发展添砖加瓦。”

  在她看来,小学道法课虽平凡,却承载着“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任。一次达孜区中心小学的宣讲经历,让她更加坚定初心——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被问“长大后想做什么”,有人说“要当老师教知识”,有人说“要建设家乡”,那些稚嫩的声音,成了她心底最坚定的力量。

  “西藏六十年教育的跨越,是无数人用汗水铺就的。”高研深知,从“扫盲”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简陋教室到标准化校园,西藏教育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怀。作为新时代师范生,她既想做“见证者”,也想做“建设者”。毕业后到基层小学任教,成了她早已定下的目标。

  “我想把西藏的发展故事搬进课堂,让孩子们从身边的变化里感受祖国的强大;想组织民族团结主题活动,让不同民族的孩子在互动中加深友谊;想不断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用优质教育陪伴他们成长。”高研的规划里,藏着对“引路人”角色的理解——她相信,今天浇灌的每一颗“雪域种子”,明天都会长成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栋梁。

  这场青春与雪域的约定仍在继续。就像高研期待的那样:“未来,我教过的学生里,一定有人会接过接力棒,让教育的火炬在高原永远传递。”而她,正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为帆,在雪域高原的教育沃土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师范生的青春答卷。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