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再掷43亿:办大学比做慈善更“较真”

commentaires · 9 Vues

在民营经济领域,曹德旺与福耀集团的名字始终与“专注”“责任”紧密相连。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在民营经济领域,曹德旺与福耀集团的名字始终与“专注”“责任”紧密相连。近日,《人民日报》的专访让这位企业家再次走进公众视野,不仅回应了关于“慈善与员工待遇”的争议,更揭开了福耀科技大学建设的最新图景——从个人财富的捐赠到企业经营的理性,从一所大学的筹建到行业发展的前瞻,他用行动勾勒出当代企业家的多元责任维度。

  谈及外界“做慈善慷慨,对员工苛刻”的声音,曹德旺的回应直击核心:慈善用的是个人资金,而企业经营需对四万员工的长远生计负责。在他看来,企业家的日常是与不确定性博弈,“过度拔高薪资看似利好员工,实则会削弱企业抗风险能力,最终损害的还是全体员工的根本利益”。基于这一理念,福耀集团将员工月均工资稳定在1万元左右,保持高于行业水平但不过度溢出的标准——既避免了同行“恶意挖人”导致的人才动荡,也为企业预留了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的资金空间,形成“员工稳定、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福耀并未忽视员工的特殊需求。针对员工直系亲属患重病的情况,集团专门推出资助机制,从医疗费用补贴到就医资源协调,为员工筑起一道“保障线”。曹德旺坦言,网络上的部分争议源于信息断章取义,但他更在意的是“用实际行动回应员工期待”,而非陷入舆论辩解。这种“理性经营+人文关怀”的组合,让福耀在制造业人才流动频繁的当下,保持了较低的员工流失率,也为企业连续多年的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企业经营是曹德旺“责任的现在时”,那么创办福耀科技大学便是他“责任的未来时”。自2021年宣布捐赠100亿元筹建该校以来,截至2025年8月,项目已投入43亿元,资金的使用精准聚焦于“硬件”与“科研”两大核心。其中13亿元用于校园基建,从智能化教学楼到生态化生活区,每一处设计都围绕“便于教学、利于科研”展开;30亿元则投入到设备采购中,涵盖智能制造、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尖端仪器,部分设备参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要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技术,避免‘毕业即脱节’”。

  这所大学的成长,并非曹德旺的“单打独斗”。政府无偿划拨的校园土地,解决了项目落地的核心难题;每年的专项经费支持,为学校日常运营提供了稳定保障;社会各界1亿多元的捐赠,则汇聚成“众人拾柴”的力量。目前,学校的日常开支由河仁慈善基金会承担,按照规划,基金会将持续投入直至满100亿元,确保学校在“不依赖学费、不追求盈利”的前提下,专注于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

  值得关注的是,福耀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颇具前瞻性。曹德旺提出“从体制上、机制上对标斯坦福”,首年便投入8亿元预算招收50名学生,人均培养成本远超传统高校。“斯坦福一年花费20亿美金,我们不纠结汇率差异,只关注投入效果”,他解释道,8亿元预算中包含了实验室设备采购、顶尖师资薪酬等,与斯坦福的成本构成逻辑一致——“要培养能解决行业痛点的人才,就必须舍得在‘看不见’的科研基础上投入”。为此,学校特意聘请退休的王树国担任校长,借助其在高校管理、学科建设方面的丰富经验,推动办学理念落地。

  从福耀玻璃的发展轨迹中,或许能更清晰地理解曹德旺创办大学的初衷。这家1987年成立的乡镇小厂,如今已成长为全球汽车玻璃行业的领军企业——在9个国家和地区布局数十个产销研基地,产品占据全球25%的市场份额,2025年上半年更是交出了营收214.47亿元、净利润48.05亿元的成绩单,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同比大涨61.02%,创近三年新高。但在曹德旺看来,企业的成功离不开行业人才的支撑,“制造业升级需要大量懂技术、会创新的专业人才,而现有高校的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创办福耀科技大学,就是想填补这个‘缺口’”。

  截至目前,福耀玻璃A股总市值达1845亿元,作为创始人的曹德旺,个人财富早已超越“数字”的意义。从累计120亿元的慈善捐赠,到170亿元的税金缴纳,再到百亿投入创办大学,他用行动重新定义了“财富的价值”——不是个人享受的资本,而是推动社会进步、行业发展的工具。

  对于未来,曹德旺的规划清晰而坚定:福耀集团将继续聚焦汽车玻璃主业,在新能源汽车玻璃、智能座舱玻璃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福耀科技大学则计划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围绕制造业核心领域设置专业,“争取用10年时间,培养出一批能扎根中国、影响全球的科研人才”。在慈善与经营、当下与未来的平衡中,曹德旺正书写着属于当代企业家的责任答卷。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