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森林音乐会苏超之夜 文商旅体融合点燃消费活力

Komentar · 65 Tampilan

扬子晚报网8月6日讯 (通讯员 唐亚 记者 王国柱)8月3日至5日,2025年泰兴“头号球迷大玩家·苏超之夜”(泰兴森林音乐会-特别场)在泰兴城投1号地块火热进行。这场以“音乐+足球+沉浸式互游”为核心的大型活动,不

  扬子晚报网8月6日讯 (通讯员 唐亚 记者 王国柱)8月3日至5日,2025年泰兴“头号球迷大玩家·苏超之夜”(泰兴森林音乐会-特别场)在泰兴城投1号地块火热进行。这场以“音乐+足球+沉浸式互游”为核心的大型活动,不仅通过文、体、旅、商深度融合为市民游客带来多元体验,更叠加800万政府消费券,成为激活城市消费重要引擎。活动吸引超15万市民参与,现场氛围火爆,消费活力显著提升。

  

  多元体验交织,补贴与展销成亮眼焦点

  本次活动紧扣“向江而兴”战略,以12万平方米超大场地为载体,整合了苏超赛事直播、夏季森林音乐会、泰兴篮球镇BA、体育产业互动、美食市集消费、新能源汽车展销、非遗体验推广等多元内容,形成六大功能区互动矩阵。其中,16*9米大屏直播的苏超赛事(连云港对阵泰州)成为首日焦点,泰兴球迷会的现场助威,让“苏超第二现场”充满赛场激情;而8月4日至5日的怀旧金曲演唱、全民嗨唱狂欢等环节,则延续了泰兴森林音乐会的年度IP,实现体育与文化的无缝衔接。

  为进一步撬动消费潜力,泰兴市自8月3日起推出“‘泰’实惠,‘兴’消费”泰兴市2025年消费促进活动优惠政策。其中,活动现场的新能源汽车展销区成为政策的重点落地场景——银河、零跑、iCAR、岚图、阿维塔、东风日产、比亚迪王朝等十余品牌齐聚,市民购车可叠加政府补贴与车企优惠,部分车型综合优惠幅度超万元。

  

  活动创新推出的“超有钱”互游体系同样与补贴政策形成联动——市民通过参与悟空、古风蹴鞠手等NPC互动游戏赢取“超有钱”游戏币,可兑换商家优惠券(部分优惠券可与政府消费券叠加使用)、购买主题商品,或参与苏超球衣、景区门票等礼品的抽奖、竞拍,形成“体验-消费-复购”的互动消费循环链条,现场聚集了万达美华酒店、青岛啤酒、吾器酷体育、连云港海上云台山景区等近50家跨界品牌。

  此外,活动以“融合”破圈:足球互动区的射门游戏、镇BA联动区的农特产品直播、非遗文化区的糖画体验,与新能源车展的热闹场景交相辉映,让体育竞技与市井烟火、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碰撞出独特火花。泰州体育局向常州市民送出100张苏超现场体验券等举措,进一步扩大辐射范围,推动长三角区域文旅的联动发展。

  市民点赞:补贴给力,消费更“值”

  “既能看球赛直播,也能吃美食,又能趁着有补贴看车买车,还带着孩子玩蹴鞠赢奖品,这活动太对胃口了!”8月3日晚,市民王先生举着刚用“超有钱”兑换的荧光棒兴奋地说,他刚在新能源汽车展区了解完补贴政策,打算第二天带家人再来细看。

  

  在足球互动区,市民李女士正带着儿子挑战射门游戏,“踢中目标能赢‘超有钱’,孩子玩得不肯走,刚才还用‘超有钱’换了抵用券购买了冰激凌、竞拍了球衣,太划算了!”她笑着说。

  商户也反馈,活动通过“超有钱”游戏币兑换优惠券、叠加政府补贴消费的市民超千人,“很多人用完券还会再买,二次消费的人不少,‘超有钱’玩法和消费券确实带火了人气。”

  组织方解读:以“补贴+融合”破题,激活城市活力

  “这场活动的核心,是让文、体、旅、商‘拧成一股绳’,而消费券就是串联各方的‘催化剂’。”泰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活动从策划之初就锚定“融合+补贴”双关键词:“苏超赛事是体育IP,森林音乐会是文化IP,我们把两者结合,再加入新能源车展等消费场景,叠加消费券,就是想打造一个‘来了就能玩、玩了就想消费、消费更划算’的场景。”

  谈及消费券的具体作用,该负责人介绍:“本次消费券发放类型共有两种,一是百货、餐饮、住宿类抵扣消费券,二是汽车补贴类消费券。通过‘超有钱’体系与商户优惠联动,让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到‘花钱少、体验多’。我们联动了数百家本地商户和那兔乐园、海上云台山等省内景区,就是想把‘流量’变成‘留量’,拉动全域消费。”

  

  从傍晚到夜晚,200套露营桌椅与100套沙滩桌椅构成的休憩区座无虚席,美食市集的龙虾烧烤香气与舞台区的歌声热力交织,“十三太保”超大气模与凤冠装扮的文旅创意展示成为网红打卡地标,新能源车展区的品牌矩阵前咨询人流不断……

  这场集“观赛、听歌、游乐、消费、公益”于一体的盛宴,以“超有钱”互游体系为纽带,将文商旅体融合与消费激励政策深度绑定,生动诠释着泰兴“城市多姿多彩、生活有滋有味”的城市名片。通过苏超赛事IP与森林音乐会IP的联动、长三角跨城文旅资源的整合,构建起“文体赋能消费、消费反哺产业”的闭环生态,为促销费新场景、新模式提供了可复制的“泰兴方案”。

  校对 陶善工

Komen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