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垕之死与未吹响的“集结号”,是权谋还是算数题?

Kommentarer · 0 Visninger

寿春城外,面对坚守不出的对手,眼看即将告罄的粮草,曹操绕室彷徨、十分忧虑。 这一次,曹操亲率17万大军来攻打袁术,是准备一击而胜、震慑诸侯的,没想到却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消耗中。 袁术称帝后,第一项军事

  

  寿春城外,面对坚守不出的对手,眼看即将告罄的粮草,曹操绕室彷徨、十分忧虑。

  这一次,曹操亲率17万大军来攻打袁术,是准备一击而胜、震慑诸侯的,没想到却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消耗中。

  袁术称帝后,第一项军事行动就是便兴兵七路、讨伐吕布,结果大败而归。

  在江东的孙策借此机会宣布脱离袁术独立,随即作书相邀,要与曹操南北会攻袁术。

  曹操侦知袁术缺粮,当即接受孙策的建议,联合吕布和刘备,一同来攻袁术。

  两军在寿春城下交战,袁军战败。袁术不愿与之硬拼,便分兵10万驻守寿春,自己渡淮而去。

  留守寿春的袁军闭门不战,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人马众多的曹军陷入了绝粮的危机中。

  

  这一年寿春附近水旱连灾,到处都缺粮。此前曹操跟孙策借了十万斛粮米,无奈曹军人数太多,很快又要吃完了。而没有粮食,军心必然崩溃,若是对方趁机反攻,必然大败而归。

  可若是就此退走呢,曹操也是实在不甘心——连个“冢中枯骨”的袁术都打不赢,还怎么号令天下啊?

  这时,负责粮草供应的仓官王垕前来禀报:粮食已经快吃没了,怎么办?

  曹操知道这事儿,正在为此发愁。

  他回答王垕,你先改用小斛分粮,以救一时之急。

  这,王垕迟疑道,这样士兵食不饱,会有怨气的,怎么办?

  

  曹操说,你先这么做,到时候我自有办法。

  王垕领命而去,按照曹操的命令以小斛分粮,将士们纷纷抱怨,说丞相欺众——大家知道,分粮这样的大事,各级官员必不敢擅自主张,必然出自曹丞相的命令。

  曹操密召王垕来见:我想跟你借一件东西,以压众心,请你不要吝啬。

  王垕不解,不知丞相要用何物?

  曹操道:欲借你的人头示众!

  王垕大惊:我我我,我都是按照丞相的意思做的,我没有罪啊!

  曹操说,我当然知道你没有罪,但现在这情形,我不杀你,就要军心崩溃。你放心,你死后,你的妻子儿女我会好好抚养。

  

  说完这番话,曹操不容王垕再言,便喝令刀斧手斩下王垕的头号令三军:王垕盗窃军粮,用小斛发米,已经军法处置。

  趁着军心振奋之际,曹操下令三日之内一定要破城取胜。

  他亲临城下,督军猛攻,士卒奋勇向前,终于攻破了寿春,大获全胜。

  这段就是《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段落“王垕之死”,作者写得波澜不惊,而我初读之时,却是充满了惊心动魄——原来这就是权谋,这就是残忍,这就是政治......

  是的,在我一个寻常读者的视角看来,王垕之死,实在比杀吕伯奢一家还让人震撼,还让人无语置评。

  吕伯奢一家被杀,开始真是误杀,是曹操为了自保。后来再杀吕伯奢,以及脱口而出的那句名言,都坐实了曹操的自私冷酷,残忍无情,是坏银......

  但王垕之死,却是复杂深刻得多,并不仅仅是自私残忍冷酷权谋就可以评价的。

  我想起多年前,一部挺有名的电影《集结号》。

  

  大战在即,一支小部队奉命坚守一处阵地阻击敌人。战斗开始前,团长告诉他们,要坚持到集结号吹响,才能撤出阵地。但集结号始终未响,这支小部队除了连长外全部阵亡。死里逃生的连长历经千辛万苦寻找真相:集结号究竟有没有吹响?

  多年后他才得知,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上级就已决定牺牲他们,就没打算吹响集结号......

  王垕之死与没有吹响的集结号,是不是很相似呢?

  王垕与集结号中全部牺牲的战士,固然委屈,可却保全了大多数,是不是,这牺牲也是必须的,是值得的?

  是的,人与人是平等的,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但牺牲少数人与全军覆没相比......两害相权,唉,你说这算是权谋呢,还是算术题?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不喜欢曹操的,所以在小说中突出了他的欺骗、冷酷与权谋。

  94版的电视剧处理得更好一点。

  当曹操跟王垕说,要借头示众时,是很沉重无奈的。

  而随即王垕理解了曹操的苦心,他没有辩解,反而跪下说,主公,王垕告辞了——是从容赴死的模样。

  在大帐中的曹操,独自徘徊片刻后,他虎目含泪,向着王垕被斩的方向,满怀愧疚的一拜......让人无限感慨叹息。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