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妈妈抱肌无力儿子上了8年学

Bình luận · 13 Lượt xem

本文转自:齐鲁晚报10月1日的济南,天气暖洋洋的。山东管理学院校园内,大一新生吴志腾坐在轮椅上。身后,妈妈牵着妹妹,爸爸稳稳握住轮椅推手,肩上还背着行李,一家四口就这样在学生潮中缓缓前行。从菏泽定陶的农村

  本文转自:齐鲁晚报

  菏泽妈妈抱肌无力儿子上了8年学

  她说“再难,我也得把他送进大学”,如今愿望终于实现了

     10月1日的济南,天气暖洋洋的。山东管理学院校园内,大一新生吴志腾坐在轮椅上。身后,妈妈牵着妹妹,爸爸稳稳握住轮椅推手,肩上还背着行李,一家四口就这样在学生潮中缓缓前行。从菏泽定陶的农村土房到县城的出租屋,再到济南的大学校园,这是这个农村家庭的第8次搬家。每一次迁徙,都围着吴志腾的求学路转。如今,这名患有肌无力的少年,终于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次搬家,不再是愁苦的奔波,而是喜悦的奔赴。

    文/片 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吴在洁 李坤泽 

  济南报道

  

“身体有缺陷,

就用读书来弥补”

    “我叫吴志腾,来自山东省菏泽市,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到山东管理学院这个大家庭。”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次班会上,吴志腾坐着轮椅,和爸爸妈妈一起“站”上讲台。这一幕,让同学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爱笑的男孩。

    谁能想到,这个阳光小伙子已跟“肌无力”较了十几年劲。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陪姥姥去菏泽看病,病房里有人随口说:“这孩子走路咋怪怪的?”一查,是基因突变导致的肌无力。当地医院治不了,爸妈就揣着钱,带着他往北京跑。儿童医院、儿研所、天坛医院、同仁堂中医院,他们跑遍了能想到的所有大医院,但得到的结论却很扎心:这孩子恐怕12岁就不能走了。这句话,后来真的成了现实。三年级时,吴志腾还能自己走。等上四年级,得靠妈妈扶着才能爬二楼教室。升五年级的暑假,他骑三轮摔了一跤,从那以后,一走路就摔,再也没法像别的孩子那样追着玩了。

    “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必须考上大学。”据吴志腾回忆,高中三年最苦。上晚自习的时候,他的右腿总得搁在板凳上,搁久了疼得钻心,可放地上,没一会儿又疼得直冒冷汗,只能用手使劲按腿,耳朵还得听着老师讲课。就这么熬,熬了整整三年。

    夜里躺床上,吴志腾也会偷偷委屈:“为啥偏偏是我?”可翻个身,他又会给自己打气:“身体有缺陷,那我就用读书来弥补。”

    靠着这股劲,加上老师同学常帮衬,他的模考成绩一次比一次好。今年高考,他考了506分,攥着山东管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进校园时,他跟记者说:“这学校真大,老师同学都特亲切。”

    “读书对我来说,就是条活路,能帮我跳出身体的坎儿。”吴志腾说着,眼睛亮闪闪的,“别因为身体不好就低着头,要敢跟生活叫板,总有一天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抱儿子上了8年学,

搬了8次家”

    吴志腾能走到今天,妈妈马翠娟是他最牢的“靠山”。

    “刚查出病那会儿,孩子才8岁多,我当场就哭了,觉得天塌了。”说起当年,马翠娟抹起了眼泪,一旁的吴志腾和爸爸也红了眼。

    从北京看病回来,吴志腾落了十几天课,可返校考试还考了90多分。“我舍不得啊,就天天抱着他上学,一抱就是8年。”马翠娟说,为了让孩子能安安稳稳读书,他们搬了8次家,“孩子走到哪儿,家就安在哪儿”。

    最早在定陶农村,上小学时,怕村里人说闲话伤了孩子自尊,一家人商量着搬到50里外的县城,租了间小房子陪读。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路搬到济南,这已经是第8次了。

    在马翠娟眼里,儿子比谁都懂事。因为总坐着,冬天屁股被板凳硌得青一块紫一块,夏天就捂得溃烂。吃饭赶时间,肚子常常一整天不舒服,可孩子从没说过一句“妈,我不读了”。就凭这股劲,吴志腾初中升高中时,从8000个考生里考到600多名,考入了当地的重点公办高中——定陶一中。这在村里是件稀罕事。

    “孩子脾气好,就一次跟我急,还是因为学习。”马翠娟记得特别清楚,高二那年下大雪,她抱不动儿子,吴志腾整整三周没上学。最终,成绩从班里第三滑到第十三,“他急得直哭,我也跟着上火,忍不住打了他一下,他跟我犟嘴说‘不学了’。可回家吃完饭,又默默坐回书桌前”。

    到了高三,马翠娟不舍得催儿子学习了:“心态比成绩重要,别逼坏了孩子。”冬天考试,吴志腾手累得写不动字,考得不好,马翠娟就坐在他身边安慰:“考差了咱就上差点儿的学校,没啥大不了的,妈永远支持你。”

    随着吴志腾一天天长大,到高三时,马翠娟再也抱不动他了。以前是把孩子抱进教室,后来只能把他从轮椅上慢慢抱下来。“小时候不敢让他坐轮椅,怕他心里难受,怕别人用异样眼光看他。”马翠娟说,好在高中老师同学都照顾,特意给他留了两个座位放轮椅,有事儿大家都搭把手,“现在孩子考上大学,再苦再累都值了。”

    为助力儿子圆梦大学,马翠娟先后八次搬家。如今,在山东管理学院的校园里,她笑着对记者说:“俺家生活看到光了!”

    这些年,马翠娟每天往学校跑十几趟,像个不停转的陀螺:早上起来先做好饭,放凉了给吴志腾吃,再帮他穿衣服、上厕所,然后骑电三轮送他上学。等到了大课间,她还要去学校帮孩子上厕所,忙完回来买菜做饭。中午12点接他回家,下午2点送回学校,5点半送晚饭、帮他上厕所。到了晚上9点40分,再去接他下晚自习。

    “冬天穿得厚,跑几趟衣服就湿透了,风一吹冷得打哆嗦。有回下大雪,我抱他的时候两人都摔在了地上。从那以后,雪大就只能给老师请假。”马翠娟说,家里大姐已经考上研究生了,家里还有个小女儿要照顾,那些年“难到快撑不下去”的时候,一看到吴志腾写作业的认真劲,又咬着牙熬过来了,“再难,我也得把他送进大学校门。”

    来到山东管理学院后,马翠娟和吴志腾被满满的温暖包围:同学和老师提前来帮忙,学校把吴志腾的宿舍调整至一楼,还把宿舍里的4-6人间改成两张单人床,方便妈妈陪读,宿舍和教学楼外也专门修了无障碍通道,方便吴志腾的起居和出行。劳动关系学院的“红星助学党员先锋岗”专门成立了“吴志腾小分队”,他所在的公共关系专业一班的同学也自发组织了帮扶团。“校长、书记专门来看望我们,辅导员和同学们也都很热情,孩子在这里很开心。”马翠娟说。

Bình lu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