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独立老师转型AI超级个体核心技能:能力变成产品实操要点!

تبصرے · 16 مناظر

当教培行业不再依赖机构,个体如何自我进化?本文尝试从“能力即产品”的角度出发,探讨AI如何重塑教育个体的价值边界。 首先我们得建立一个共识:现在教培行业变化太快,单纯指望过去的经验,是很难能够持续

  当教培行业不再依赖机构,个体如何自我进化?本文尝试从“能力即产品”的角度出发,探讨AI如何重塑教育个体的价值边界。

  

  首先我们得建立一个共识:现在教培行业变化太快,单纯指望过去的经验,是很难能够持续稳定盈利。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只要你在行业深耕多年,不管是独立老师、运营管理者还是机构企业主,还是有极大的可能把教学本事、运营方法变成盈利产品。

  很多教培人苦于不具备互联网营销和变现的经验,哪怕垂直领域专业知识再多,也不知从何下手。

  毕竟所有经验都不知道如何整理成有条理的知识体系,连自己能提供什么都讲不清,后续做课程、找客户自然困难。

  所以,今天的内容,哪怕是没接触过互联网营销的教培独立老师转型AI超级个体,只要认真掌握教培精细管理专家深学邦刘一一自己实践过的经验,打牢知识体系地基,后面超级个体的路也一定可以越走越宽。

  先直接给结论:想把教培经验系统化,最实用也是最基础的是搭专业认知金字塔。

  分三层推进:抓底层逻辑、整方法论、做工具包。

  这三层环环相扣,既让你懂行业核心,又能切实帮学员提分、帮同行解决运营问题。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底层逻辑是金字塔地基,是对教培行业的核心理解。没有底层逻辑,即使拿到结果,也不知其所以然。

  拿独立老师来举例子,你一定不能只懂讲课,得清楚家长在意的学员提升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痛点、真正有用的教学内容……

  很多独立老师教了很多年书,依旧是凭感觉做事。

  学生成绩提不上来就换教材,却不琢磨是教学方法不匹配还是学情分析不到位。

  假如你知道什么是独立老师工作室的底层逻辑,你就知道要站在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家长交钱,买的是服务;你收钱,交付的是家长的服务需求。

  服务需求是什么?交付服务的方式又是什么?这完全跟教学无关。

  所以,底层逻辑不是教学,而是跳出日常备课排课,看看行业报告、分析一下用户痛点,以及优秀同行交流。

  还要去复盘过往教学案例,对于曾带过优秀班级,别只归因为学生底子好,要拆透教学节奏设计、课后辅导跟进的关键动作和规律。

  而且教培行业底层逻辑会随政策、家长需求变化,得常关注新趋势,别等市场变了还守着老思路。

  光懂底层逻辑也是不可行的!毕竟最终还是要有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呈现。

  这个时候,方法论就非常重要!简言之,方法论是把底层逻辑变成可落地步骤的关键环节。

  比如运营管理者知道控制成本是盈利关键,具体就要拆成 “教培机构的成本包括哪些内容?控制成本有哪些具体的方法?最难控制的是场租还是人力成本?”……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做方法论就是要明确服务对象、使用方式和解决的问题。

  就像教培精细管理专家深学邦是给中小机构创业者做精细管理咨询服务,那我们就得说清怎么管控好经营和运营风险、不同产品类型的机构成本控制的难点是什么、怎么基于成本和利润的概念进行班型设计和优惠力度,甚至遇到机构需要优化员工该怎么沟通。

  方法论既有固定的内容,又不能完全固化。

  就像机构收费周期不能超过5000元,按照过往的方法论,很多机构是无法落地的。

  但是,因为政策有要求,所以机构就必须去调整课程时长,同时续课方案和周期也得跟着改,不然就只能是不合规的经营和客户流失。

  当然,你应该也发现了,方法论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工具包的总结归纳,才是把方法论变成直接能用的模板和公式。

  还是继续讲独立老师,你有总结出一套学情分析的方法论,工具包就做学情分析表。

  表上要列好学员薄弱知识点、学习习惯问题、针对性辅导方向,填完就能明确教学重点。

  做工具别求复杂,越简单好用越好。

  分析表的内容和样式确定之后,我们要第一时间找用户去实践,并将表格应用到整个销售和交付过程中去。

  收集 “是否客观、实用和有价值,还有哪些内容在家长眼中也非常重要”的反馈,改好了再推出,避免砸了口碑。

  除了搭金字塔,教培人还能把核心能力拆成独立模块,像搭积木一样灵活组合,不管是给学员做学习方案、给同行做运营指导,还是后续设计产品都很方便。

  包括深学邦精细管理咨询的所有内容,其实早就完成了模块化,针对机构的哪些问题,调用哪些方法论和工具,随时组合就完成了一个产品的设计。

  但是,这里要明确一点:拆模块要跟着教培机构业务流程来,不能乱拆。

  针对机构企业主,可按招生引流、销售转化、教学交付、续课转介绍等流程,拆成招生方案设计、转化话术优化、教学体系搭建、续转活动策划模块。

  每个模块要明确功能和输出成果,比如招生方案设计模块要输出包含渠道选择、宣传内容、预算分配的招生计划。

  也不要拆太细或太粗,太细容易乱。

  我看到有些朋友会单独拆出来招生文案撰写,看起来非常细,但实际运用的时候就会发现,所有宣传性质的内容,要想效果最大化,还必须跟投放渠道配合;

  太粗同样不实用,比如把销售转化当一个模块,就没法单独明确到底是电话邀约,还是话术设计,还是资源数量等哪个环节导致的招生困境。

  基于整体的原则拆完后,每个模块要标准化,写清操作步骤、问题解决方案和参考案例。

  教学体系搭建模块,步骤要包含课程大纲设计、教材筛选、师资培训、教学效果评估等关键内容。

  同时还要准备常见问题手册,应对学员觉得课程难度不匹配、家长不喜欢老师风格等情况。

  还要注意模块衔接,不同渠道来源的客户,不同风格的家长,我们也能直接给转化话术模块用,不用重复分析家长来源,这样能快速组合解决方案。

  我一直都在强调,很多教培人有绝活,某些老师擅长快速提分、管理者擅长低成本招生,但这些隐性经验难传递。

  现在基于上面的内容,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们变成提分技巧手册、招生话术模板、续课沟通清单等工具。

  既能帮学员提分,又能卖给同行,一举两得。

  总之,教培人把能力变产品,别先搞复杂营销或花哨包装。

  先沉下心,从自身出发,整理经验,搭好认知金字塔、拆好能力模块、做好工具集。

  基础打牢了,后面做线上课程、教培咨询、卖运营工具都能水到渠成。

  毕竟学员买的是成绩提升,同行买的是机构难题解决方案,想通这点,能力产品化就成功了大半。

  本文由 @刘一一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تبصر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