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遇见新视角|登顶上海最高瞭望塔,探秘宜昌消防救援站的前世今生

评论 · 0 浏览

车流不息的江宁路桥南岸,一座方形收束的白色巨塔矗立在苏州河转弯处。巨塔所在的建筑群曾是宜昌路救火会,始建于1932年,至今已有93年历史。 普陀区宜昌消防救援站 沿着十三层铁梯盘旋而上,八角亭铜钟静默悬挂

  车流不息的江宁路桥南岸,一座方形收束的白色巨塔矗立在苏州河转弯处。巨塔所在的建筑群曾是宜昌路救火会,始建于1932年,至今已有93年历史。

  普陀区宜昌消防救援站

  沿着十三层铁梯盘旋而上,八角亭铜钟静默悬挂……登上42米高的塔顶,阳光穿过八角亭的窗格,在铁梯上投下斑驳光影,这里曾是苏州河畔最敏锐的“城市之眼”。

  但鲜有人知的是,早在塔楼拔地而起前的十年间,有一支消防队伍在这里“无巢却履责”。他们穿着粗布制服、推着人力消防泵的队员,背景是苏州河畔临时搭建的板房,依靠简陋设备与人力守护一方平安。

  钢混筋骨上的现代派容颜

  宜昌路救火会建筑群全部采用当时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楼高四层(后加盖至六层),中庭设有42米高的方形火警瞭望塔,并逐渐向上收拢,顶部为八角形敞亭。褐色面砖包裹的大楼外部为现代主义风格,采用竖向线条构图,窗间墙上下贯通,局部白色勾缝的砖墙在光影中形成韵律感。占地1800平方米的建筑群,在落成时被誉为“普陀区第一座高层建筑”。

  铜钟

  设计者将功能美学发挥到极致。主楼一层是消防车库,车辆可直接驶向警情现场;上层通过内廊式设计联通办公区与生活区。而最震撼的仍是那座42米高的瞭望塔——它至今保持着上海13座消防瞭望塔中的高度纪录。

  城市之眼的变迁史

  塔内每层15级铁质台阶旋转而上,不足1米宽的梯道陡峭如天梯。登上塔顶八角亭,视线可穿透城市天际:南至上海交大,东抵杨浦大桥,北达汶水东路。

  宜昌路救火会资料照片

  这座塔曾是苏州河工业区的生命守护者。1932年,日商纱厂沿河聚集,火灾频发,日商集资向工部局申请建造了这座救火会。它负责康定路以北,西至武宁路,东至西苏州路等地区的消防安全,为纺织厂、橡胶厂等危险系数高的工业设施提供保障。

  1949年后,这座建筑随时代洪流数次更名:从“消防处第四区队”到“武警消防中队”,再到如今的“宜昌消防救援站”。唯一不变的是守护的使命——它成为上海服役时间最长的消防站。

  八角亭里的火线传奇

  曾经,消防员需要24小时轮班值守在瞭望塔,时刻注视着城市的每个角落。发现火情后,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敲响铜钟发布出动指令。塔顶的铜钟报警系统一直沿用到20世纪末。随着时代发展,上海所有消防救援站的消防瞭望班撤销,瞭望塔也跟着退出历史舞台。

  铜钟

  建筑墙体上至今挂着两块铭牌:上海消防救援队宜昌站的蓝色门牌,与“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999年第三批)”的标识。这两块牌子浓缩了这栋建筑的双重使命——既是活着的消防前线,也是凝固的历史见证。

  火情哨站里的教育课堂

  2018年,宜昌路救火会大楼旧址的外观及部分损坏之处的修缮工程让老建筑焕发新生,同时在建筑内部开辟出150平方米的队史馆。2020年,这里又进行了外观维护与库室功能升级,并结合苏州河滨水空间改造,转型为集历史展示与应急服务于一体的“网红消防驿站”。更具创新的是“VR掌上队史馆”的推出,让市民游客通过手机扫描,就可在云端探访塔顶八角亭。

  市民参观

  同时,教育功能正在赋予老建筑新生命。2022年,上海市教委将消防站实训课列为全市初一学生必修课。在宜昌站的训练场上,学生们学习结绳技巧、体验消防装备,在模拟火场中掌握逃生技能。

  这里还融入苏州河文化走廊,与M50创意园、梦清园环保公园、上海纺织博物馆串联成工业遗产旅游链。

  建筑可以老去,但守护的使命永远年轻。当新消防员在训练场拖着水带奔跑时,塔楼依然守护着街道、小区,以及苏州河畔绵延的城市灯火。

  原标题:《普陀·遇见新视角|登顶上海最高瞭望塔,探秘宜昌消防救援站的前世今生》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易雯

  【来源:上观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