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过节新时尚:在文博新热潮中疗愈身心

Commenti · 12 Visualizzazioni

新华社太原10月8日电(记者张哲)“能约到国庆这天的票,真的很幸运!”10月1日,山西博物院门前,从福州专程赶来的王女士难掩激动。如今,像王女士这样将博物馆作为旅行首选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国庆前夕,中国

    新华社太原10月8日电(记者张哲)“能约到国庆这天的票,真的很幸运!”10月1日,山西博物院门前,从福州专程赶来的王女士难掩激动。如今,像王女士这样将博物馆作为旅行首选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国庆前夕,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热门场馆的网络预约名额早已约满,一票难求的景象,成为这个假期独特的文化景观。

    一张门票之下,逛博物馆暂且隔绝了纷繁人群的喧扰,成为年轻人节庆期间疗愈身心的场所,一场一万步打底的逛博物馆之旅,成全了一次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双向奔赴。

    在晋祠博物馆苍劲的周柏下,一位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95后”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有时候压力大,就来这里走走。看着这些历经千年的建筑,想到古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依然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自己的那点烦恼似乎也算不上什么了。”

    这座拥有三千年历史的祠庙园林,以其开阔的空间和宁静的氛围,成为年轻人的心灵栖息地。而晋祠博物馆在节庆期间推出的“盲盒式宋代侍女讲解”,让九位身着宋服的讲解员以第一人称讲述历史,更令穿越时空的对话变得真实可感。

    走进博物馆之前,许多年轻人早已在线上完成了“预习”。某社交平台上,博物馆相关笔记超过1100万条,“去博物馆看展”这个关键词一度成为节庆期间的流量密码。先线上“种草”,再去实地游览,逐渐成为了年轻人逛博物馆的新方式。

    让文物活灵活现地“演我本人”,让高冷的馆藏文物变得亲切可人——“线上营业”的博物馆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人青睐。很多年轻人深入博物馆发掘“显眼包”,丰富自己的表情包“库存”。大同市博物馆的彩绘陶人面镇墓兽被配上“不听不听”的文字,严肃的石雕武士像变身“太难顶了”,这些跨越千年的“表情包”恰如其分地表达着当代人的情绪。

    当线上“种草”转为线下“打卡”,科技的赋能更让博物馆体验焕然一新。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VR技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北齐贵族的宴饮盛况;互动投影墙上,轻轻拨动手指就能与画中乐伎共奏一曲。来自广东的“90后”游客朱俊机边拍摄穹顶环幕边赞叹:“太震撼了!”

    据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介绍,博物馆始终坚持“文物+科技”的布展思路,通过数字影像、三维动画等技术,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奇妙感受。据网络预约统计显示,国庆期间这里30岁以下的游客占比超过六成。

    文创成“顶流”,文物也可以“好玩”。节庆期间,山西博物院的“睡个午觉”系列盲盒成为爆款,将镇馆之宝晋侯鸟尊与明代金锭文物巧妙结合,让文物在睡袋中“午休”的创意令人会心一笑。“网上都说山西人爱午睡,于是我们就研发出了这款文创产品。”山西博物院院属晋观公司副总经理吕婧解释道。

    据国家文物局数据,2024年全国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3.7%,这些承载着文化基因的创意产品,正悄然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成为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的新窗口,助推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的双赢。

    从制作表情包到深度研学,从线上“云游”到线下打卡,年轻人选择在国庆期间走进博物馆,既是在“游历山河”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在用特殊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当古老的文物通过新的技术、新的表达重新“活”过来,当静默的历史被赋予生动的当代叙事,博物馆不再仅仅是文物的存放地,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创新的文化场域。这个双节,无数年轻人选择的博物馆之旅,不仅掀起了假期的文博新热潮,更延续了一场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Comm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