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沧州日报
传统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
“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
本报记者 吴 梦
智能制造车间里的协作机器人在作业。吴 梦 摄
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核心优势在哪里?面对新赛道,我们该如何抓住未来5至10年的市场机遇?……
日前,多位沧州企业负责人和业内专家相聚,共同讨论“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如何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效率提升近10倍
“在现代化工厂内,七轴联动机器人以毫米级精度进行激光切割;在政务服务大厅,智能机器人正为居民提供高效引导服务……这一幕幕场景生动展现了沧州机器人技术应用的蓬勃景象。”作为主讲嘉宾,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带头人、高级工程师熊正凯介绍机器人在沧州多个应用场景。
前不久,熊正凯带领学生走进沧州市华油飞达石油装备有限公司,学生们立刻被公司使用的7轴联动机器人所吸引。
华油飞达采用7轴联动机器人生产野营房,全自动激光切割系统正按部就班运行着,机械臂沿设定路线精准作业,切割1米见方的窗口,从传统技术所需的2分钟缩短至现在的十几秒,效率提升近10倍。
在工业领域,沧州机器人应用已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集成,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今年5月,我国货运铁路首套智能巡检机器人在黄骅港投用,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实现24小时自主巡检,故障识别准确率超98%,108辆货车的检查时间缩短到30分钟。该系统创新采用“机器人巡检+人工复核+云端诊断”模式,大幅降低劳动强度与人为误差。
机器人服务日常生活
熊正凯介绍,机器人在工业领域应用大放异彩的同时,也深度融入沧州服务业和居民日常生活,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和人们生活品质。
近日,当人们走进黄骅市政务服务大厅,最引人瞩目的便是智能导览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具备办事引导、事项查询等多项功能,覆盖社会保障、住房服务等10余个领域。居民体验后表示:“机器人不仅准确回答了问题,还指导我到自助服务机旁进行业务办理,很快就办下了登记证”。
在城市管理领域,机器人同样大展身手。沧州市污水管网清淤项目采用管道检测机器人,这种长约70厘米的设备可配备越野车轮和螺旋桨,在复杂管网环境中自如作业,通过摄像头、激光测距仪等装置实时传输内部情况。高峰时20多台机器人同时作业,不仅提高了清淤工作质量,还有效保护了管网的安全性。
此外,沧州交发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积极布局服务机器人领域,推出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和安防设备;青县部分社区试点应用清洁机器人,通过路径规划和智能避障技术,实现地面清洁覆盖率99%以上,减轻了物业人力成本。
机器人产业快速布局
沧州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攻关和场景创新,推动智能装备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及居民生活领域的深度融合。
2023年4月,沧州市出台《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十条措施》,聚焦重点企业培育、应用场景拓展和产需对接,提出打造“机器人整机和关键零部件高端制造基地”的目标,并明确三大扶持方向:一是推动任丘市、青县、运河区等区域形成产业集聚;二是支持机器人本体轻量化、减速器用钢等关键技术攻关;三是打造制造业、建筑业、农业等十大领域典型应用场景。
在产业布局方面,沧州已形成“一核多极”的发展格局。运河区依托国工信(沧州)机器人有限公司等创新主体,建成了集研发、制造、应用于一体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2024年5月,京津冀三地工信部门联合启动“机器人+”产业园建设,其中沧州园区重点发展农业机器人和特种作业机器人,与北京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天津南开智能制造产业园形成差异化布局。
技术研发方面,沧州企业已实现多项突破。国工信公司自主研发的EtherCAT工业以太网总线机器人控制系统,经检测精度“远高于同类型进口产品”,其智能记忆操作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华北(沧州)智能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与长春光机所合作的光栅尺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进一步提升了本地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