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箸鱼脍,唤醒岁月里的味觉记忆(答读者问·传统文化)

Reacties · 18 Uitzichten

田龙过 广东潮州的特色鱼生。 丁俊豪摄(影像中国) 在黑龙江双鸭山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当地渔民在乌苏里江上捕鱼。 肖殿昌摄(影像中国) 在热播电视剧中,出现了唐代人吃生鱼片的场景。有观众在弹幕中贴心科普:

  田龙过

   广东潮州的特色鱼生。 丁俊豪摄(影像中国)

   在黑龙江双鸭山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当地渔民在乌苏里江上捕鱼。 肖殿昌摄(影像中国)

   在热播电视剧中,出现了唐代人吃生鱼片的场景。有观众在弹幕中贴心科普:在古代,这叫“鱼脍”。

   有读者询问:何为“脍”?鱼脍和生鱼片是一回事吗?古人食脍到底有多流行?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相关领域专家,请专家作出解答。

   唐代是一个美食迭出的时代。李白曾醉心于“烹羊宰牛”的痛快,杜甫劝友人品尝“齿冷于雪”的冷面,白居易则对“面脆油香”的胡饼念念不忘……还有一种美食也风靡许久,这便是鱼脍。

   何为“脍”?《说文解字》云:“脍,细切肉也。”《论语》提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成语“脍炙人口”,就是以广受喜爱的“脍”和“炙”两种美味,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称赞和传颂。

   鱼脍和生鱼片是一回事吗?答案是肯定的。“脍”有羊脍、牛脍等,有生有熟,但一提到鱼脍,便是指新鲜鱼贝类生切成片或成丝,这种食物也被称为“鲙”。

   在唐代,鱼脍有多流行?有人统计,《全唐诗》中有80余首诗提到鱼脍,仅白居易便写了30余首。

   唐代食脍之风还体现在斫(zhuó,砍、削)脍技艺精妙。唐代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记载高手切脍的场景:“縠(hú,绉纱)薄丝缕,轻可吹起,操刀响捷,若合节奏”。更有人将这门技艺系统整理为《砍脍书》。

   在唐代,制脍高手辈出。《旧唐书·李纲传》载,当时有不少官员能“飞刀鲙鲤”。甚至传说唐玄宗也是制脍高手。

   鱼脍虽风靡于唐代,但其实历史悠久。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食用生鱼片的记载。《诗经·小雅·六月》载:“饮御诸友,炰(fǒu,蒸煮)鳖脍鲤。”其中,“脍鲤”就是切成薄片的鲤鱼肉。

   据《大业拾遗记》记载,在隋代,隋炀帝令地方官员贡献当地美馔佳肴,吴地官员曾以“鲈鱼脍”进献。此进献的“鲈鱼脍”仍以鲈鱼肉为主料,但辅以金橙或香柔花叶烹制而成。因鲈鱼片洁白如玉,橙皮丝或香柔花叶色黄似金,故又将此菜命名为“金齑玉脍”。隋炀帝食用后,大加赞赏曰:“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

   唐代,因“鲤”与“李”谐音,鲤鱼脍一度被禁。唐代烹饪书《膳夫经手录》将鲫鱼作为鱼脍首选,鲫鱼多刺,但其肉质细嫩鲜美,尤其适合细切为脍。

   宋代人对鱼脍的喜爱有过之而无不及。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京城汴梁每日清晨都有数千担生鱼运入,“卖生鱼则用浅抱桶”。游人们常常“倍其价买之”,然后“临水斫脍,以荐芳樽”,将现切的鱼脍作为佐酒佳肴。

   鱼脍不仅鲜美,调味更是讲究。《礼记》记载,制作鱼脍时,春天用葱、秋天用芥酱作配料,强调顺应时令、调和腥鲜。唐宋以来,鱼脍的调味除了延续传统之外,还特别注重鱼脍与配料之间的色彩搭配,强调对色彩和口感的双重追求,如“鲙下玉盘红缕细,酒开金瓮绿醅浓”。

   需要注意的是,生鱼片虽然美味,但存在食源性寄生虫风险。《三国志·魏书》就讲述了广陵太守陈登因过量食用鱼脍最终被寄生虫感染的悲剧。此外,隋代《诸病源候论》和唐代《千金方》等医籍都记载了因食鱼脍致病的案例。

   时至今日,我国部分地区仍然保留着吃生鱼片的传统。在赫哲族聚居的黑龙江抚远乌苏镇,“刹生鱼”是当地的传统名菜——新鲜鲤鱼去骨切片,拌上野韭菜、山辣椒等配料,总能引得食客纷纷举筷;而在广东佛山顺德区,鱼生的滋味因配料不拘一格显得格外丰富——油盐酱醋、香辣酸甜齐上阵,姜丝、胡萝卜丝、青椒丝、柠檬丝、花生、芝麻、蒜片、芥末等应有尽有,粤菜“清、鲜、爽、滑”的特色在一碟鱼生中尽可品味。

   从宫廷珍馐到民间美味,绵延千年的鱼脍始终承载着人们的味觉记忆,在时光里积淀为岁月的烟火、文明的悠扬。

   (作者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本报记者龚仕建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8日 06 版)

Reac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