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200亿票房归来仍是工具人

Bình luận · 0 Lượt xem

众所周知,姜文电影镜头中的女演员,都是很有韵味那一挂的。 但让我震惊的是,这次的《你行!你上》,他简直就是把马丽当成许晴来拍的啊!!! 虽然咱丽姐是突破了以往东北彪大姐的风格,美是老美了,湿漉漉的

  众所周知,姜文电影镜头中的女演员,都是很有韵味那一挂的。

  但让我震惊的是,这次的《你行!你上》,他简直就是把马丽当成许晴来拍的啊!!!

  虽然咱丽姐是突破了以往东北彪大姐的风格,美是老美了,湿漉漉的发型看起来欲到不行。

  但不道为啥,总有种工具人化的赶脚。

  咱丽姐,作为内娱首位200亿票房女演员,似乎真的没有一部展现大女主风范的代表作。

  就连前段时间的《水饺皇后》,也只是“皇后”,而不是“女王”。

  在中国电影市场,马丽的名字几乎成了“票房保障”的代名词。

  从《夏洛特烦恼》的马冬梅到《独行月球》的蓝月,她的作品累计票房突破200亿,成为华语影坛当之无愧的“喜剧女王”。

  然而,光环背后,马丽的演艺之路却始终带着一丝“工具人”的无奈——

  她总在男性视角的故事里扮演贤妻良母、搞笑搭档或功能性配角,鲜少有机会真正站在舞台中央。

  马丽的起点并不算高。

  早年她在话剧舞台上摸爬滚打,凭借扎实的表演功底和独特的喜剧天赋,逐渐在开心麻花的作品中崭露头角。

  2015年,《夏洛特烦恼》横空出世,马丽饰演的马冬梅成了无数观众心中的“白月光”。

  这个角色泼辣又深情,粗粝中带着纯粹,马丽用极具生活化的表演让一个看似俗套的“糟糠之妻”变得鲜活可爱。

  电影票房破14亿,马丽一夜成名,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喜剧女演员”的标签牢牢贴在了身上。

  此后,马丽的银幕形象似乎被框定在某种范式里。

  《羞羞的铁拳》中,她是飒爽的体育记者马小。

  性别互换的设定让她有机会展现反差演技,但故事的核心仍是艾伦饰演的男主角的成长;

  即便是票房大爆的《独行月球》,她饰演的蓝月虽是推动剧情的关键人物,但角色深度远不及沈腾的独孤月。

  这些电影的成功让马丽跻身“百亿票房俱乐部”,却也暴露了一个尴尬的现实:

  女性喜剧演员的发挥空间,往往取决于男性角色的叙事需求。

  马丽并非没有尝试突破。

  在《阳光劫匪》中,她首次挑战“非贤妻”角色,饰演一位帅到掉渣的女大佬,但影片口碑平平,未能掀起水花;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里,她虽是女主角,但剧本仍将高光时刻大量倾斜给魏翔的男主角。

  观众爱她的灵动与爆发力,但市场似乎更习惯将她视为“黄金配角”——她能点亮一部电影,却很少成为电影的绝对核心。

  这种“工具人”困境,某种程度上折射了行业对女性喜剧演员的隐性偏见。

  喜剧历来是男性主导的领域,女性角色常常被简化为“笑料”或“情感催化剂”。

  值得欣慰的是,马丽始终保持着清醒。

  她在采访中坦言:“我不介意被叫‘喜剧演员’,但希望观众能看到喜剧背后的严肃创作。”

  近年来,她开始参与制片工作,或许未来能为自己争取更多主动权。

  2023年的《第二十条》中,她与雷佳音搭档,饰演一位为儿子奔走的母亲,戏份虽不多,却贡献了全片最搞笑也最催泪的段落之一。

  这让人不禁想象:如果有更多剧本愿意以女性视角展开故事,马丽的能量会释放到何种程度?

  从话剧舞台到200亿票房,马丽走了十五年。

  她的成功离不开对喜剧的坚持,但也夹杂着身为女演员的无奈。

  当观众为她的“马冬梅式”大笑捧腹时,或许也该问一句:我们是否欠马丽一个真正属于她的主角故事?

  毕竟,一个能让人笑中带泪的演员,值得更多可能。

Bình lu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