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二年级老师的作业风波,把家长群吵得天翻地覆。这事发生在某小学,一个老师在群里表扬了三个成绩好的学生,本想激励其他孩子努力。没想到,这一表扬却点燃了一场大战。
老师在群里公开了三个学生的测试成绩,说他们表现优秀,希望其他家长学学这几位的教育方法。老师的本意是好的,想让大家看看优秀生的榜样,鼓励孩子们向他们看齐。可这事让一个家长不高兴了,直接举报了老师,说公开成绩不合适,还顺带投诉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违规。
举报的家长有自己的道理。教育部的规定清清楚楚:小学一二年级不能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更别说通过手机发作业,或者让家长批改作业了。这位老师确实违反了规定,被举报后还被领导叫去批评了一顿。按规定看,这事确实不冤。
老师被批评后,在群里发了条消息,语气挺诚恳。她说,如果有家长觉得孩子不需要做作业,可以私下沟通,她完全理解。但她也恳求大家别再举报,因为这会影响全班的学习进度。没想到,这条消息像点燃了炸药桶,群里其他家长炸了锅。
家长们气得不行,直接开怼那个举报的家长。他们觉得,这位家长太自私,自己的孩子不爱学就算了,干嘛拖累全班?有人说,现在不做作业,到了三年级知识点多了,孩子跟不上,作业得写到半夜。还有家长担心,基础不打好,孩子以后可能学得更吃力,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
那个举报的家长呢?从头到尾没吭声,默默看着群里其他家长轮番“炮轰”。估计是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也可能是不想再火上浇油。总之,群里的气氛剑拔弩张,像是点了一把火,谁也灭不下来。
这事听起来像个小矛盾,但背后的问题可不小。老师为啥要布置作业?她是真心为学生好。现在的小学教材,知识点多,难度也不低。一二年级要是基础没打好,到了高年级,孩子可能会吃力。练习是学知识的硬道理,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做题能帮他们把知识点记牢。
但家长的担忧也有道理。有的家长忙得要命,根本没时间盯着孩子做作业,更别说批改作业了。教育部的规定其实是为了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让孩子有更多时间玩耍、休息。可现实是,不少家长觉得,不做作业孩子就落后了,压力反而更大。
这事的核心,其实是老师和家长对“怎么学最好”没达成共识。老师想通过作业帮孩子巩固知识,可有的家长觉得作业是负担,还违反规定。双方都有自己的理,谁也不完全错。可一举报,事情就闹僵了,沟通也断了线。
想想看,这事跟咱们平时过日子有点像。家里人意见不合,吵起来容易,坐下来好好聊却很难。老师和家长其实都想让孩子好,但方式不同,目标一样。如果能心平气和地聊聊,兴许能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比如,老师可以推荐一些可选的练习,想做的家长带孩子做,不想做的就不做,皆大欢喜。
再说回这事,老师公开成绩的做法确实欠妥。孩子还小,自尊心强,成绩被公开表扬或批评,容易让孩子觉得没面子。老师想激励大家,可以换个方式,比如私下鼓励,或者表扬全班的努力,而不是点名某几个人。
数据也能说明点问题。据教育部统计,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间最好控制在2小时以内,留出时间让孩子发展兴趣爱好。可现在不少学校,哪怕不布置作业,家长也会自己买练习册让孩子做。202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60%的低年级家长觉得,不做作业孩子会落后。这说明,大家对学习的焦虑不是规定能解决的。
这事还没完。群里吵归吵,孩子的学习还得继续。老师被批评后,估计会更小心,但她心里可能也憋屈。毕竟,她的本意是想让孩子们学得更好。家长们呢?有的支持作业,有的反对,估计还得接着争。
这事让人忍不住想问:作业到底该不该布置?如果不布置,孩子的基础咋巩固?如果布置,怎么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其实,教育这事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孩子不一样,每个家庭也不同。老师和家长多沟通,少点火气,或许能找到平衡点。
说到这儿,中国的教育一直在进步。过去,学生作业多得像座山,家长也得跟着熬夜。现在,政策让孩子轻松点,家长也松口气。可怎么在轻松和学习之间找平衡,还得靠大家一起努力。老师得用心,家长得配合,孩子才能学得开心又扎实。
这事最后咋样,谁也不知道。但它提醒了我们,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老师、家长、孩子,得一块儿使劲。就像种庄稼,土壤、阳光、水缺一不可。希望这事能让大家冷静下来,少点争吵,多点理解。毕竟,孩子们的未来,才是最要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