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科研人60余载接力,以创新育种技术推动橡胶树产业高质量发展

Reacties · 0 Uitzichten

天然橡胶,这一被誉为“黑色黄金”的战略物资,在国防装备、航空航海以及工农业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橡胶树品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们,在海南这片热土上,

  天然橡胶,这一被誉为“黑色黄金”的战略物资,在国防装备、航空航海以及工农业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橡胶树品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们,在海南这片热土上,展开了长达六十余载的不懈探索。

  故事要追溯到1958年,那一年,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将科研阵地转移至海南儋州,从此开启了橡胶树育种工作的新篇章。当时,年仅23岁的吴云通,毅然投身于天然橡胶树的引种、筛选与栽培研究。经过数十年的辛勤耕耘,吴云通及其团队所培育的橡胶树品种,成功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多地扎根生长,不仅打破了西方学者“北纬15度以北无法种植橡胶树”的偏见,更书写了世界橡胶树种植大面积北移的传奇。

  时间来到1984年,黄华孙,这位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才俊,加入了这支充满激情的育种团队。面对橡胶树对低温、强风极为敏感的特性,团队毅然决定挑战耐寒抗风高产橡胶树品种的选育难题。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黄华孙感慨道:“橡胶树确实很‘挑剔’。”但正是这份“挑剔”,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斗志。经过多年的努力,黄华孙领衔的团队成功培育出8个耐寒抗风高产的新品种,这些品种均被列入农业农村部的主导品种名录。

  随着时光的推移,中国植胶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1983年至今,植胶面积从700余万亩扩展至1700余万亩,年产干胶量也从17.3万吨跃升至85.6万吨。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汗水与智慧。

  如今,新一代的科研人员如李维国、高新生等,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思维,投身于橡胶树育种事业。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基因编辑、分子标记等前沿育种技术,力求通过新质生产力,推动橡胶树育种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Reac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