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巴斯10月6日电 行走拉美手记丨蒂亚瓦纳科衰落的启示
新华社记者赵凯 孟宜霏 刘宇辰
每年南半球的冬至清晨,玻利维亚土著艾马拉人都会守候在蒂亚瓦纳科古城遗址。寒风凛冽,他们双手举过头顶,“触摸”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在蒂亚瓦纳科陶瓷博物馆,蒂亚瓦纳科考古学、人类学与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贡萨洛·胡利奥·肖克向记者讲述了这座古城往日的辉煌。他说:“蒂亚瓦纳科不仅是玻利维亚,也是整个南美洲最重要的遗址之一。”
蒂亚瓦纳科古城遗址坐落在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上海拔3800多米、濒临的的喀喀湖南岸的高地,距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约70公里。这里曾是蒂亚瓦纳科古印第安文化的精神与政治核心,其辉煌延续千余年,在200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展柜中陈列的陶器、金器以及已灭绝鱼类的遗存,为人们拼凑出这座古城的生活图景。其中,一支由美洲驼骨制成的五孔骨笛尤其引人注目。它曾在盛大的宗教和庆典仪式上传递虔诚与敬畏,与中国贾湖出土的骨笛遥相呼应,展现出人类文明跨越时空的相通与心灵共鸣。
走在中心区域,阿卡帕纳金字塔、半地下神庙等建筑遗迹依稀可见,著名的太阳门矗立于碧空如洗的苍穹之下。太阳门由整块巨石雕刻而成,相传秋分清晨,第一缕光会从门洞中轴线精准射入。
据玻利维亚文化学者文塞斯劳·马尔克斯介绍,当时的人们在的的喀喀湖盆地开辟了台田系统,交错分布的沟渠为台田提供了灌溉水源和肥沃淤泥,收获的农作物供应密集的人口,让以蒂亚瓦纳科为中心的文化远播四方,鼎盛时期其影响范围包括玻利维亚西部、秘鲁西南部以及阿根廷和智利北部的广大地区。
然而,历史并非只有辉煌。据古湖泊学和考古记录显示,公元1000年前后,蒂亚瓦纳科及其领地遭遇过大旱,的的喀喀湖水位骤降十余米,大片农田因此失去水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李默然指出,环境危机可能加剧了蒂亚瓦纳科内部社会政治压力。农业产量下降导致资源稀缺,或引发内部冲突并扰乱整个社会的贸易网络,导致蒂亚瓦纳科在12世纪上半叶走向崩溃。
英国人类学家布莱恩·费根在《气候变迁与文明兴衰》中指出,传统的农耕知识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可惜的是,在人们能够将其应用到正在变暖的世界中去之前,这些知识中的大部分正在消失。如果不吸取过去的教训,人类就将面临危险。
马尔克斯告诉记者,蒂亚瓦纳科不仅是一段被历史尘封的考古遗迹,更是当下生活的一部分。“8月是艾马拉人祭拜大地之母等神灵的时节,人们通过仪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这种延续至今的传统,成为连接古代与当代的重要纽带。”
蒂亚瓦纳科考古学、人类学与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肖克说,今天在遗址现场和博物馆中所能看到的,仅占整个蒂亚瓦纳科遗迹的约5%,其余约95%仍静静埋藏在地下,等待未来的发掘与研究。这不仅意味着后代学者肩负着巨大的学术使命,也昭示着人类文明探索的广阔前景。
李默然认为,研究和保护蒂亚瓦纳科等古迹有助于保存历史记忆,展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促进跨文明交流互鉴,并为当代社会提供宝贵的智慧与启示。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