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亢 通讯员 耿苗苗
一团彩面在指尖翻飞,转瞬化作碧霞元君飘带灵动、祈福娃娃憨态可掬的模样,这便是山东省级非遗泰山石家面塑的魅力。这项始于清代中期的技艺,历经两百多年的传承,2021年跻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托泰安面塑文化艺术研究院,既是市级非遗工坊和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也是山东省级非遗工坊,更是齐鲁巾帼乡村工匠工作室。
泰山面塑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述于祈福祭祀的传统文化,用托盘式面塑作品表达人们对先人的敬意和祈求平安吉祥的愿望。如今已发展为兼具观赏与收藏价值的艺术形式,形成“粗犷灵动与细腻轻盈交融”的特质。第七代传承人石洪令自幼浸润艺术世家,30余年创作中不断成长发展,又拜师津门面塑大师王玓,融入现代审美,让古老技艺焕新。
石家面塑的核心技艺藏着多重巧思,原料配比延续“面粉为主、多料调和”古法,以精面粉为基,按秘传比例掺糯米粉增韧性,加入甘油、蜂蜜防裂防霉,和面需“三光”(面光、盆光、手光),确保蒸熟后饱满有光泽且不易变形。色彩上,石洪令经数百次试验,结合传统色素与现代颜料,让“多肉植物”系列通过三色晕染达到以假乱真效果。塑形则凭“揉、搓、捏、捻、挑”等手法。塑泰山石敢当时用“压、盘、揪”显厚重,做嫦娥奔月仕女以“拨、挑、捏”勾裙裾,再借小梳、小剪、铁锥子刻画细节,如《千手观音》每只手掌姿态各异、指尖纹路清晰。
泰山文化基因让石家面塑独具特色,艺人们善将碧霞元君、泰山石敢当等本土符号化入作品,《泰山祈福娃娃》以圆胖身形、元宝头饰传递平安祈愿。传承中创新是其生命力,石洪令突破传统题材,开发多肉植物、微缩形象、超级飞侠卡通等系列,还与内蒙古艺人合作,将骆驼毛纤维融入《牦牛女孩》提升质感;她编撰的“小巧手儿童面塑”课程体系成为省级传承范本,在各地推广。
从清代祭坛祈福供品到如今走向世界的艺术珍品,泰山石家面塑“揉的是面,安的是心”,既承载泰山文化记忆,更在创新中续写非遗传承新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联系齐鲁晚报泰安融媒中心,热线电话:0538-6982110。)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