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omo
作为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领域的领军人物,张挺始终以致敬经典的自觉与思想的深度为指引,在古今的对话中为剧作找到独特的支点。在张挺看来,历史剧不仅仅是对史料的简单复刻,它更是一面精神的镜子,折射出当代人对自身和时代的反思和理解。他也不断强调,历史剧是对时代的审视和对人类本性的探索,而不仅仅是对事件的再现。
正是基于这一创作理念,张挺受邀参加了电视剧导演高级研修班,并在会上进行了创作的主题分享。会后,他接受了娱乐资本论的专访,围绕着自己创作的《天下长河》《大明风华》《风吹半夏》等作品,探讨了历史或现代题材如何在当下审美的框架下焕发光彩。
这一场关于创作自由、历史洞察与剧作温度的对话,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度解读,更是对当下创作的一次思考。张挺用自己的经验与见解,阐述了在当今快节奏的娱乐时代,如何保持创作的独特视角与深度,让历史剧不再只是简单的娱乐消费品,而成为引发情感共振的艺术作品。
历史与创作:从真实再现到精神自由的探索
娱乐资本论 : 您认为戏剧创作与经典的关系是什么?
张挺 : 经典是创作中需要不断学习的内容,只有深刻理解经典,才能真正领会其创作精髓。创作开始,我们会模仿很多作品,模仿经典著作中观察世界的角度、描写世界的方式、处理人物的技巧,这是无言的老师,是被时间淘汰过后的老师,每一个创作者都是在前人作品上成长起来的。
最好的戏剧创作,是作者个人精神世界的再现,个人观察世界的角度和表达,向经典著作的学习、互相融合,经典作品可以融化的毫无痕迹,但是创作者一定有长时间的经典学习过程,在长年的学习过程中,那些经典的东西已经融入身体,为你所用,如果你无法吸收,它就无法长到身上。
每一代创作者的道路都大概相同,尤其像戏剧类,大家都是从古希腊悲剧出发,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古典主义时期的莫里哀,明代的汤显祖,狂飙突起时代的歌德,元代的关汉卿,西方现代派的贝克特,中国当代的老舍、曹禺,俄罗斯的契科夫,谁也不可能迈过他们去。
娱乐资本论 : 关于您的创作,您认为是更偏戏说还是正剧?
张挺 : 我认为天底下没有正剧,只要正了就不是剧。就好比你难以评判水浒是戏说还是正剧。实际上,这个问题讨论的重点是克服文艺创作的固执偏见,这个偏见观众可以有,但是一旦这个偏见影响到创作者,它永远会限制你,创作会束手束脚的。
历史只能为剧提供素材,不能做剧的命运主宰。如果历史做剧的命运主宰,那么大家研究历史即可,为何还要创作剧本?剧就是将其戏剧化,供大家娱乐,进而提供思考。
黑格尔在《美学》第三卷有一句话,“历史剧是当代人通过历史看自己的一面镜子。”他还说过,“简单的把史料和艺术创作中的情感真实性画一个等号,是幼稚的行为。”
所有认为历史剧存在正剧的人,应该去看史书,如果连四大名著都不能完成所谓的正剧书写,那么要求当代电视剧符合历史记录是荒谬的,史料只记录结果,戏剧完成复杂曲折的心理过程,所以我赞同“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
《天下长河》是一个讲古代水利的戏,虽然题材略显严肃枯燥,但是被解构后,再表达的就可以非常轻松,它所涉及的历史全部都是真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娱乐资本论 :《大明王朝》中也有涉及水利的部分,但跟您的《天下长河》的展现出来趣味轻松的处理方法显然不同。
张挺 : 实际上没有区别。创作必须不破坏古代的那套情境,否则写出来代入感不好。
古代跟现代的区别很多,古代人物没有使用抽水马桶,人物的价值观念和当代人也有所不同,但是人心的欲望,对人生的探索,对个人命运的把握和选择,在底色上是一致的。
我认为,如果刻板印象不被打破,创作就没有出路。比如古代女人裹小脚,你能要求当代演员还裹吗?中国古代的戏曲就是那一套衣服,一桌两椅演完一切,一样有动人的好戏,如果不能把创作聚焦在人物和人物情感上,创作就没有出路。观众可以这样想问题,疑惑一个作品是戏说还是正剧,因为他被刻板印象控制。如果创作者也被控制,那么创作者没有进步的空间了。
娱乐资本论 : 一方面你追求戏剧的趣味感,另一方面您能梳理一下作品中哪些是你共同追求的东西吗?
张挺:实际上共同追求的是个人精神上的自由。通往自由之路实际上相同,《大明风华》最终想表达的就是与自己和解的主题。你要过好这一生需要与自己沟通很多问题,你要承认人力有时尽,即使帝王也不行,你的力量不是无所不能。你懂得所有道理,也无法度过好这一生,该怎么办?只能是学会与自己和解。《天下长河》本质讲的是一个人的历史责任。一个人活着,如果他有才能,他应该知道他的历史责任是什么,完成任务即可。他无需别人或者帝王认可。
我觉得这些角色身上体现出一种现代性。无论如何,我尊重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别人无法夺走的,你可以囚禁我、勒索我或者打击我,但是你无法夺走我精神上的东西。
我们对古装剧有大量误解,这些误解来自于,我们总认为制度可以约束一切人,实际上它无法约束,古代人物其实与我们今天相同,他有独立的情感选择与思考,有独立的人格,他不是史书上记录的枯燥的结果承受者,历史上记载一个人的行为和结果,但戏剧创作者必须探讨动机和过程,探讨他隐匿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物的行为,是他个人生命的表达与延展。
娱乐资本论 : 历史剧创作中的挑战是什么?
张挺 : 挑战在于如何真实呈现历史上的人物,同时在情节上不违背大的历史真相。创作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许多史料中有虚假成分,创作时需要反复辨析,区别真伪。史官一直在不断修订前朝的史料,历代的帝王都有狡辩,或者曲解修改史料的能力,包括中国古人认为的“为尊者讳”,也掩盖了大量真实,所以里面有大量虚假的书写出现。
创作剧本时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仅仅依赖史料。
乾隆 15 年之前,曾经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史料修改,增删很多,当时的湖州庄家的《明史》案,几万人流放,就是在争夺史料真实权,这点史料真实权,足够人头滚滚,死伤无数了,但最后皇帝靠强权做到了。像现在康熙朝的史料里,记录了康熙被废的太子,聪明、仁义、宽厚,如果真是如此,他为何会被废,这非常矛盾。
每个历史剧都会有主创与负责审核的历史学家吵架的情况出现,不吵有些段落就留不下。包括《大明风华》时说朱棣假死,朱棣死后不发丧。当时审核不通过,只能把明史朱棣死后秘不发丧这一段史料送上去才通过。还有《天下长河》中有一段内容,太子滚大床,乱搞男女关系,专家说这段于史无证,最后在《康熙起居录》里面找到了康熙骂太子聚众淫乱的内容,才让这部分戏留下来,这段幸好出自于康熙之口,乾隆没敢删。再比如像《大明风华》里胡皇后无过被废,当代人离婚还要讲个影响好不好,过去废皇后竟然能无过,这里面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皇上被窝里的事,史官真的不知道,另一种是史官知道了也不敢说,我不会像恋爱脑一样说皇上为了真爱,他要为了真爱,就不应该定这个皇后,而且无过本身简直是不负责任的侮辱后人智商,我写的时候,要是信这种史料就有鬼了。
娱乐资本论 : 现代剧创作是否也需要类似的查证?
张挺 : 是的,创作现代剧同样需要大量考证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写《风吹半夏》当时花费大量时间了解当年的进出口政策,还需要了解当年在俄罗斯做生意时的物价,包括从国外进口钢材回国后如何消化。如果我国房地产市场不崛起,那么《风吹半夏》主人公无法发财。他们发财的原因是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
我们所谈的所有创作,最终是描写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哪怕是同时期发生在我们身边各行各业的事情,也要尽可能的去考察,知道的越多越好,这是创作者最基本的工作,凭空瞎编肯定不行。
产业现实:理解流量,尊重观众,看淡爆款
娱乐资本论 : 我注意到您的主人公从来不用重复的演员,我了解到很多导演在转型为公司老板之后,喜欢与头部演员绑定关系。
张挺 : 流水不腐,如果你是导演,也不会满足永远只拍一张脸,我没有转型做公司老板,也没有绑定头部演员的能力,不过我相信,他只要是头部,就一定有自己的道理。影视首先是产业,头部是品牌。
就像网上骂肖战的人那么多,但是谁真正能用肖战,就像中彩票一样。没有哪个公司不想用他,这是演员的魅力和成功。
娱乐资本论 : 您接下来的项目是否会使用类似于赵丽颖的流量?
张挺 : 一定会。但是目前没有定下来的。要用赵丽颖这一类的演员,不能小用只能大用。必须要有一个非常适合她的角色,否则就会糟蹋好演员。
娱乐资本论 : 您如何看待市场成功和“爆款”?
张挺 : 我认为有两种成功的方式,一种是你的专业水平很高,功夫扎实,大家也都认为你拍得很好。另一种情况是,我的拍摄质量还不错,且播出时恰好与社会舆论和思潮相呼应,结果剧就大爆了。后一种情况,其实就像买彩票一样。你在拍摄时并不知道未来播出的那几个月,大家的关注点和思考是什么。
我并不追求大爆,因为我知道这并不是我可以控制的,我唯一能控制的是追求专业水平,力求拍摄出质量上乘的作品。我对观众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我认为观众识货,你给他一个不糟糕的东西,他一定会给你不糟糕的结果。
《天下长河》没有大爆,也没有完全符合时代情绪,它只是一个标准的古装戏,尽管如此,它的播放效果很好,数据也很不错,这说明观众认为这个故事足够吸引人,我认为这是一种常规的成功。它与《狂飙》的大爆不同,后者的成功,因为它契合了社会的情绪,《狂飙》本身就拍得很好,但它的大爆,确实有天意成分。今天再放,它未必能达到当时的效果。
娱乐资本论 :《狂飙》这个黑社会题材在过去几年中很少出现,而其中的小人物逆袭的情节也非常吸引观众,大家看得很过瘾。它契合了当时的社会情绪。而我发现您的创作并不追求小人物逆袭。
张挺:逆袭我写的不多,实际上《天下长河》里的陈潢是逆袭。不过这个结局并不符合大多数人心中的逆袭。但是历史规律就是这样的。其实作为编剧我也很无奈,有些人物我也不想让他死亡,但这没有用。
娱乐资本论 : 您这种创作具有现实感的,对比来看,短剧讲述的就是小虾变成龙的叙事。
张挺:短剧的场景应用不同。例如短剧一分钟一集,你经常看见送外卖的小哥等红绿灯在这里看一集,这个场景可以让他快速得到安慰感和快意。因此场景应用不同,戏剧的表达方式也就不同。例如动画片很多都是这样的表达,孩子在观看场景应用时只有一刻钟的时间,看完要写作业,那么 15 分钟就能让他们乐出来,所以要更夸张。
从《大生意人》到政商剧的创作思考
娱乐资本论 : 您如何看待《大生意人》这个 IP?
张挺:通过商业选题进入历史,能够窥见历史中许多有趣且复杂的变化,尤其是晚清时期那种万花筒般的社会,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商业本身并非单纯的产品销售,而是作为一种行业,以普通百姓的眼光去观察晚清的社会。这样,大家就能更容易理解它,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并非文人、大学士,亦非李自成、李秀成、陈玉成等大将,而是以一个普通经商人的视角来审视晚清的复杂社会,他是大众的眼睛,引领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光怪陆离。
晚清被誉为中国 3000 年来未有之大变革的时期,商人出身的主人公代表了中国儒家传统伦理在当时社会中的冲击,这种冲击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小说写得非常精彩,展现了晚清商业世界的传奇故事。从宁古塔开始,讲述了主人公遇到马帮,从马帮到山西,再从山西到安徽卖茶叶,最后进入南京。那时,太平天国刚刚结束,南京城破败不堪,主人公通过官商合作的方式振兴江南经济。
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点:王法无外乎人情,故事中展现的官商合作思想非常引人入胜。一个商人能做生意做到最后,成为如吕不韦般的成功人物,这不仅推动了商业发展,也间接推动了大清王朝的历史进程。小说里还提到如何振兴江南经济,如何控制南方经济的运行,讨论茶叶、盐等朝廷专卖商品的进出口,这些无不直接关系到朝廷的命脉。从经济形势的角度讲述历史,是让我觉得很有趣的地方。
娱乐资本论 : 您近 10 年似乎特别喜欢与商业相关的项目。
张挺 : 其实最近十年中国人都喜欢这个,是这个环境在这一段时间里呼唤这类题材题材。现在大家都想发财,因此有很多商业类的戏找我,都是写商人的故事。商人既是老百姓,又能搞钱,大家一定喜欢。
娱乐资本论 : 您制作的政商剧较多,您认为最近 10 年政商剧有什么大的历史环境变化吗?
张挺 : 变化肯定有。中国最成功的早期剧《大宅门》和《乔家大院》,这是政商类型的剧。《大宅门》描摹人情世故非常好。它至今是我心目中中国电视剧第一的作品。我也非常喜欢《乔家大院》,它描写的是一个人发家的过程,并非逆袭,它的重点是勤劳、能干、聪明、讲仁义。今天可能更多地讲述时代大潮里的幸运者,这里有所不同。《大宅门》和《乔家大院》的浓墨重彩更多地是对人物的表达。
今天除了关注人物之外,更加重视时代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们会更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变化对自己的影响。
由此引发出,我认为国产电视剧最优秀的地方是什么的思考。我认为是我们国家的剧作极擅长将普通人物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激荡,打压出他的本质。这是国产电视剧区别于韩国电视剧、日本电视剧、美国电视剧,屹立于在全球电视剧市场中最优秀的本质,也是我们民族的爱好。因为中国人最爱历史,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与我们相同,详细地记录历史。中国人爱历史相当于美国人爱科幻。就像写穿越剧,我们国家的剧都爱穿越到古代去,但却鲜少有穿越到下个世纪的故事。
娱乐资本论 : 您个人对过去更感兴趣,超过对未来的兴趣吗?
张挺 : 我只对现实感兴趣,对古代没有太大兴趣,所有兴趣来自于通过另一双眼睛观察现代。正如黑格尔在《美学》第三章中所提到的,历史剧实际上是当代人通过历史来观察自己的一种方式,它并不是单纯地描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