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31吉林段“变形记”③|“让步”的智慧,让公路与长白山共生

Komentari · 9 Pogledi

当一条公路要穿越长白山的林海、鸭绿江的碧波,还要踏过季冻区的嶙峋边坡,它该如何与脆弱的自然共处?G331项目吉林段给出了答案——这条蜿蜒在吉林大地的交通大动脉,没有用“征服”的姿态劈开自然,而是以“

  当一条公路要穿越长白山的林海、鸭绿江的碧波,还要踏过季冻区的嶙峋边坡,它该如何与脆弱的自然共处?G331项目吉林段给出了答案——这条蜿蜒在吉林大地的交通大动脉,没有用“征服”的姿态劈开自然,而是以“让步”的智慧,在建设与保护之间走出了一条新路径。

  为生命留一道“安全门”:让动物带着迁徙地图自由穿行

  公路对野生动物的威胁,从来不是轰鸣的车流,而是被割裂的家园。为了摸清沿线的“居民清单”,项目团队早早就架起红外相机,像给山林做“人口普查”般,记录下每一种动植物的活动轨迹:从穿梭林间的狍子,到掠过水面的水鸟,它们的迁徙路线、栖息范围,都被一一录入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这份详尽的“自然档案”,成了公路设计的隐形指南。在长白山、鸭绿江上游等关键区域,动物通道与生态廊道悄悄“长”在了公路两侧——它们不像人工建筑那般突兀,更像自然延伸的林间小径,让狍子、野兔能安稳穿过公路,让鸟类的迁徙路线不被打断。更聪明的是,一套“感知—分析—决策—响应”的智能体系,如同给公路装上了“生态雷达”,GIS一张图平台实时监测着沿线动态,一旦发现动物活动,便能提前预警,把“被动避让”变成了“主动守护”。

  给水源织一张“过滤网”:让每滴水流过都保持清澈

  长白山是东北的“水塔”,鸭绿江、图们江是界江的碧波,这里的水,容不得半点马虎。传统的“末端治理”像事后补救,而G331项目吉林段的做法,是给水源织起一张全链条的“保护网”。

  在前川大桥下,低碳人工湿地成了天然的“净水器”,桥面径流流进湿地,经过芦苇、菖蒲的层层过滤,像被海绵吸走杂质般,最后排入江河的水,稳稳达到一级标准。在水源保护区路段,“海绵型”路面悄悄发挥作用:生态边沟接住初期雨水,让污染物在土壤与植物的自然过滤中消解。从源头削减污染,到过程中控制径流,再到末端的湿地净化,这套“源头—过程—末端”的防护逻辑,让长白山的“源头活水”,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清澈。

  给边坡穿一件“绿衣裳”:让季冻区的创面重新开花

  季冻区的边坡,是公路建设的“硬骨头”——冬天冻胀、夏天融沉,土壤贫瘠得像撒了一层碎石,想让植被扎根,难如登天。但G331项目的科研团队,偏要让“石头缝里长出花”。

  他们摒弃了传统的“水泥封坡”思路,改用“工程+生态”的温柔手法:高强度土工格室像给边坡织了件“防护衣”,固定住松散的土壤;煤基有机质、功能菌剂则像给土地“喂营养”,唤醒沉睡的土壤活性;最后再播下乡土植物的种子,用生态喷播技术让它们快速扎根。如今,288公里、291公里等试验段的边坡,早已不是光秃秃的岩石——植被成活率超过85%,春有野花、秋有彩叶,那些曾经的工程创面,如今成了与山林融为一体的“绿腰带”。

  从给动物留通道,到给水源筑屏障,再到给边坡焕生机,G331吉林段的建设,从来不是公路与自然的“博弈”,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和解”。当车轮驶过这里,窗外是长白山的层林尽染,桥下是鸭绿江的碧波荡漾,边坡上的野花随风摇曳——这或许就是“两山”理念最生动的注脚:一条路,既承载着人间的烟火气,也守护着自然的生命力。

  作者:邹鹏亮

  责编:秦楚越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

  【来源:吉林日报】

Koment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