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谢甜泉
海螺集团星创环保公司生态石智慧生产工厂。受访者供图
“吃进”淤泥,“吐出”生态石材,在位于温州的海螺集团星创环保公司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变废为宝的神奇“魔法”。日前,记者走进企业的生态石智慧生产工厂,只见原料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淤泥正被缓缓送入车间进料口,经过均匀搅拌、真空压制等10多道工序,一块块硬邦邦的石头缓缓产出。令人惊讶的是,整个固化过程无需烧制,脱水压制出的水还可循环用于生产。
与此同时,在企业的研发室内,科研技术负责人邵璋正在进行山东某油田油泥制石技术攻关的关键阶段。“目前我们已掌握油、水、固废分离技术,但每个地方泥的成分不同,都需要重新配比不同的固化剂、骨料等配料。研制成功后才能进行应用推广。”邵璋指了指桌上排列着的泥土样本说,几乎每天都有不同城市的人给我们寄来当地的淤泥、洗砂泥、盾构泥、污泥、工业油泥等进行实验。
“点泥成石”备受青睐的背后,是一笔“生态账”。以往建筑淤泥、河道疏浚泥、工程渣土等城市固废多数使用粗暴填埋、堆积等消纳处置。而邵璋团队研发的这套“淤泥制石”技术,不仅能让淤泥、渣土“变废为宝”,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用矿山开采石材破坏生态的痛点,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架起转化之桥,为城市建起一座无废“矿山”。
这一创新技术之前在全国尚无先例。在星创环保之前,不少企业是将淤泥固化成砖,然而砖块硬度低,使用场景受限,无法达到消纳城市固废的效果。2020年起海螺集团尝试通过技术创新,完成生态砖到生态石的产品蝶变。
受访者供图
刚接到任务时的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项一凡很迷茫。“一切只能摸石头过河。”项一凡说,固化淤泥想要做到环保,就不能采用传统的烧结处理,必须要攻克泥与水分离的难点,改变淤泥的亲水性,这下大家犯了难。“一次头脑风暴会,有技术人员认为血浆制品的分离与淤泥改性相似,提出用集团另一产业板块生物医药的血浆分离重组技术尝试固化。都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上千次的试验,没想到真被我们试成功了。”在经过固化剂等材料配比,压制成型的无机生态石,各项性能指标均通过了国家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测。
虽然研发成功了,也有人仍觉得星创环保在“瞎折腾”。“这与常识、规范相违背。”项一凡坦言,对于生产人造石的企业来说,选低价值难处理的淤泥为原材料,技术成本又高,吃力不讨好。“但是我们坚持在做,因为这带来的生态效益是无价的。”
以温州为例,每年约有4000万吨渣土固废产生,而星创环保的“淤泥制石”技术预计每年可为温州消纳固废达100万吨。这种无机生态石可代替天然石,应用于市政园林、道路建设、园艺装饰、墙体材料等项目,且价格能便宜30%,属全国首例由淤泥制成的环保建材产品。目前温州正在建设的园博园项目,其中的铺地石材,也是由园博园内挖出的淤泥制成,实现固废垃圾的就地消纳。
如今在淤泥制无机生态石的基础上,星创进一步创新研发了盾构泥制回填材料和混合砂浆技术、污泥制生物质燃料技术、工业油泥离析分层技术、飞灰资源化再生技术,形成五大固废转化核心技术。如市政污泥经灭活除臭、低温干化等工艺后变身为生物质燃料棒,热值达每千克2500千卡以上,可替代煤炭等资源;地铁隧道产生的盾构泥经过破胶改性、纳米固化处理后,成为优质的路基回填材料和墙体饰面砂浆。
受访者供图
星创环保带着这套城市固废资源化利用解决的“温州方案”走出浙江,走向全国,订单已超亿元。长三角、珠三角、西南部等地的行业人员主动上门求智,星创环保产业化项目已与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贵阳等40多个城市建立了合作关系。截至目前,星创环保在温州和杭州两地已建成5个生产基地15条生产线,今年计划在全国再落地5个城市,新增50条生产线。
“让地球少开一座山,为绿水青山做贡献。”星创环保用五年磨一剑的坚守,率先给出了当下城市固废高质化利用的好方案。今年2月,浙江省工程渣土常态化治理工作专班办公室(省住建厅)发文公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典型案例名单,星创环保“泥制石”项目成功入选,成为省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典型案例。这更坚定了星创环保走好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之路的决心。“接下来,企业将继续做精做强绿色环保产业,助力城市实现固废的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为‘无废城市’建设和‘双碳’发展作出示范。”邵璋信心满满地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