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

Comentarios · 20 Puntos de vista

雄安新区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 平台持续上新 汇聚发展新动能 热浪升腾的8月,雄安科创中心中试基地“长”出新风景——塔吊林立间,二期9栋厂房轮廓初显,三期工地上机器轰鸣作响。 放眼雄安,中关村科

  雄安新区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

  平台持续上新 汇聚发展新动能

  热浪升腾的8月,雄安科创中心中试基地“长”出新风景——塔吊林立间,二期9栋厂房轮廓初显,三期工地上机器轰鸣作响。

  放眼雄安,中关村科技园、雄安科创中心等10余个重要创新和产业平台载体竞相布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产业方向。不久前,雄安高新区迎来七大平台揭牌。

  创新平台,是众多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汇聚地,是开展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雄安新区聚焦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搭起越来越多的创新平台。依托这些平台,雄安新区产业和创新要素聚集条件逐步完善,高端高新产业加速汇聚,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

  

  6月20日拍摄的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 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刘光昱摄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雄安科创中心中试基地的雄安重大装备金属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金属3D打印机全速运转,一批新设备正在有序调试运行。隔壁,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路兆铭团队成功研发的北斗室内外连续定位模组——邮芯1号产品的中试产线也在一间厂房内建成投用。

  这两家企业的另一位邻居——雄安百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也是一派繁忙景象:AGV智能搬运机器人自动运送零部件,抓取机器人将零部件精准抓取到生产线,码垛机器人将成品自动码放包装。

  这火热的生产场景,正是雄安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缩影。

  一头连着实验室的创新成果,一头通向产业化的规模制造,雄安科创中心中试基地的磁吸效应正在释放。虽然二三期尚未完全建成,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空天技术等领域企业却争相入驻。这一现象背后是2024年底推出的《雄安新区中试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到2027年建设5个以上专业中试平台,打造辐射京津冀的科技成果转化枢纽。

  雄安科创中心中试基地定位为高端高新产业加速器,一期已引入增材制造、人工智能等产业。

  距离中试基地不到3公里的雄安高新区管委会大厦内,新质生产力创新孵化器自去年10月运营以来,已有46家企业签约入驻。雄安安算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鹏感受深刻:“孵化器为我们提供孵化办公、投融资对接等服务。我们还跟邻居们进行技术交流,推动研发进程进一步提速。”

  

  7月3日,在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内,雄安华清智言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讨论如何完善刚开发完成的大模型人才实训平台。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李 畅摄

  从一栋楼到一条产业链

  近日,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接连迎来喜讯:入驻企业在产品创新、市场应用及技术竞赛领域全面开花,园区创新氛围浓厚。

  在产品应用领域,园区企业不断交出喜人的成绩单:雄安集团数城公司引入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终端——“智慧之眼”;入驻园区的雄安兴元科技有限公司成功中标中国银行河北雄安分行科技园支行数字人采购项目。

  在刚落幕的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系列大赛中,天融信雄安公司参加了雄安网络安全技术应用大赛决赛,凭借“实战攻防下政务云安全”“天问安全大模型”“九大AI智慧引擎加持的入侵检测”等优秀方案与产品,分别斩获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网络安全创新创意及网络安全监测防御产品3个赛道的二等奖;在雄安国际智能网联(多维融合感知)技术应用大赛中,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携多模态虹膜人脸识别终端和多模态掌纹掌静脉识别终端参赛,在智能感知终端赛道一举斩获两项二等奖;睿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家庭物联网设备Wi-Fi的IPv6接入标准和系统研究”项目,在新一代网络(IPv6)技术和RISC-V创新应用赛道荣获二等奖。

  入驻企业的亮眼成绩,也印证了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产业培育与资源对接工作的扎实推进。

  今年,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筑面积由10万平方米扩展至14万平方米,完善了公共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链条和企业培育体系,目前正加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厦、人工智能大厦和低空经济大厦的建设。

  如今,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里的创新集聚效应愈发凸显——

  截至6月30日,成功引进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在内的200家科技型企业;重点推动央企中核集团三级子公司中核华辉总部迁址落户园区;引入青年人才近200人,集聚创新人才超1700人;新增知识产权270余项;机器人、人工智能、软件信息、同位素治疗、基因检测、智能医疗器械、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完善。

  从平台搭建到产业集聚

  “目前,大模型人才实训平台已搭建完成,里面涵盖人工智能、前后端开发、大数据分析等15个技术领域,打造从入门到精通的完整学习路径。”7月3日,在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内,雄安华清智言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清智言”)创始人李强,跟工作人员讨论公司刚刚开发完成的大模型人才实训平台完善工作。

  从2024年12月来雄安考察,到今年1月在新区注册成立公司,再到正式安家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李强仅用了3个月时间。

  “雄安在规划之初就系统性、前瞻性地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城市基因。比如在水务、环保、低空管理、交通、能源等领域,从基础设施到运营管理,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是整体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的。这种零基础、全场景、高协同的智慧城市蓝图,对我们人工智能企业来说,意味着更低的落地门槛、更高的创新效率,以及真正实现全域智能化赋能的巨大空间。”正是看中了新区这一优势,李强决定将10人的核心团队从设在北京和南京的公司迁到雄安。

  落户雄安仅仅几个月,华清智言的工作便开展得有声有色。“目前,我们主要在做智算中心算力调度平台、大模型工具链平台研发,以及布局能源电力、泛政务领域、医疗领域3个重点行业的行业大模型,已跟新区多家单位进行沟通洽谈业务。”李强介绍,公司将两个平台、3个重点行业方向的研发同步推进,未来希望能在雄安乃至全省范围内促成更多项目落地。

  在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内,像华清智言一样的初创企业还有不少。这个6月10日刚刚正式启用的园区,聚焦“AI+交通、气象、医疗”等领域,已吸引稳准智能、华清智言、洞见科技等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入驻。

  当下,创新平台的持续上新,在雄安新区已成常态。

  今年6月19日,雄安高新区一次性揭牌七大创新服务平台,涵盖轨道智慧交通联合实验室、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前沿领域。

  5月25日,在雄安新区第三届“智绘未来”科技活动周上,新获批的省级创新平台集体亮相,其中包括河北省绿色空间高质量发展生态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开源指令集技术创新中心等9家2024年省级创新平台代表。这些平台的获批,标志着雄安新区在生态技术、开源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创新突破。

  与此同时,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以惊人增长诠释磁吸效应:2700余家创新主体携3400余项前沿成果同台竞技,981家企业团队的1191项作品晋级决赛,规模较首届增长2倍。首批120个场景项目即将落地实施,成为河北创新驱动发展的标志性平台。

  在雄安,创新平台不断涌现,激发出创新火花,将应用场景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动力。随着高水平平台逐步增加,雄安新区正向着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的目标稳步迈进。(河北日报记者 曹 铮 见习记者 李 畅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