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白T牛仔裤、背着黑色双肩包的全红婵,站在一块写有“大学愿望”的展板前,一笔一划写下几字,字迹有点稚嫩,却写得认真。
她刚满18岁,是这个校园里最受瞩目的新生之一。
跳水冠军、三枚奥运金牌得主,站在这张迎新展板前,却像个普通小姑娘,眼神里有一点怯生生的好奇。
可就是这场“开学喜讯”,没几天就把她卷进了一场舆论风波。有人挑她的身材,有人质疑她的文化水平,还有人断言她将无缘赛场。
短短几天,她成了热搜上的常客。
而她的回应方式,却让人想起了二十年前那个同样被争议包围,却走出自己人生节奏的女孩——郭晶晶。
01
从农村走出来的跳水小将
全红婵出生在广东湛江的一个普通农村。
家里人口多、条件艰苦,父母务农,哥哥打零工,弟弟年纪小,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孩。
她最初接触跳水,不是为了梦想,而是为了饭碗——有人说跳水队包吃住,她爸就送她去了。
她九岁才开始系统训练,比同龄人晚了好几年。起初,她连站上跳板都发抖,更别说翻腾跳跃。
可她就是倔,摔得疼也不喊,教练让做一百次,她就一遍遍跳,跳到脚发软。
没几年,全红婵就在国内少年赛中崭露头角。天赋是有的,但更关键的是她吃得了苦。
直到东京奥运会,她年仅14岁,第一次参加奥运,就一战封神。
几乎满分的表现让全世界都记住了这个来自湛江的短发小女孩。
领奖台上的她眼神清澈,却不善言辞,只说“想早点回家吃辣条”。
那一刻,她成了全民偶像。
可全红婵从未主动要成为明星,她只是想跳好水,拿点奖金,帮家里把房子修好,把妈妈的病治一治。
02
奖牌背后
奥运夺金之后,关注蜂拥而至。
媒体、广告、综艺、社交平台,全都向全红婵招手。有人找她拍广告,有品牌想请她做代言,但她拒绝得多,接受得少。
她还是更喜欢训练馆的味道,起早贪黑跳水、做力量训练、改动作细节。有时候累得连饭都吃不下,但她咬着牙练。
可就是这个不争不抢的女孩,却总有人非要挑刺。
有人说她文化不行,说她话说不利索。有人嘲笑她家人直播带货,说是“蹭热度”。她哥哥参加厨艺比赛,也被拿出来当成“消费妹妹”的把柄。
这次全红婵上大学也是一样。
她作为新生代表登台发言,照片一出,又有人说她脸圆了、肩膀宽了,“不像跳水运动员”。甚至有人开始推测她是否要退役,是否已过巅峰。
这才18岁,她刚进大学,才写下“好好训练、好好读书”,却已经被一些键盘侠逼着交“人生规划”。
他们盯着她的每一张照片,却忘了这是个还没过完青春期的女孩,还在长身体、还在适应竞技状态的起伏。
但她没吭声,她的回应,是在个人签名里写下的那18个字,带着点孩子气,却也透着一股狠劲。
03
倔强不改的人生走向
有人说,全红婵太“倔”。但真正了解跳水的人,反倒觉得,这种“倔”,才是跳水选手身上最珍贵的特质。
当年的郭晶晶也“倔”。
她从河北队走出来,跳水技术扎实却不讨喜。脸圆、话少、动作“稳”但不够炫,曾被批评“看点不足”。
她没争辩,什么也没说,只是在训练馆把每个动作一遍遍拆解,做到完美。
她的金牌不是靠热度换来的,是靠早上五点起床,一天跳上百次水的汗水堆出来的。
在雅典和北京,她用连续两届金牌,堵上了所有质疑的嘴。
退役后,她没急着拍戏、上综艺,而是跑去读书,安静地充实自己。
现在,她是巴黎奥运跳水裁判长,靠专业赢得国际尊重,站在跳水台边,依旧被镜头追着拍,但这回没人敢说她“脸圆”。
全红婵跟当年的郭晶晶一样,倔,冷静,有主见。
她不喜欢解释太多,不会在镜头前讲动人心弦的“苦情故事”。
她只是默默在跳水池旁扎马步,抱膝、转体、入水,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练。
她明知道舆论在议论她,却仍旧选择继续做自己。
她发微博时说:“训练很累但还是要练”,还配了张红着脸、挂着汗的自拍。
没有滤镜,也没有包装,但那眼神里有力量。
继续走下去
郭晶晶从聚光灯中走出,靠实力留下自己的名字,如今依然活跃在国际跳水圈。
全红婵还在这条路上,边跳边学,边成长边自我疗伤。
她曾说,自己最开心的时候,是在水里翻转那几秒,什么都不用想,只盯着动作是否标准。
现在的她,已经是一名大一新生,也是一位世界冠军,还是一名刚满十八岁的少女。
她依然热爱跳水,依然习惯把心事埋在训练馆里。
面对争议,她不会哭着求原谅,也不会去“讨喜”,她只会继续练、继续跳、继续坚持。
她的身影,在水面划过的那一瞬,留下了最干净、最漂亮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