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养娃,普通父母与成长型父母,差别藏在这5个日常选择里

Mga komento · 17 Mga view

“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吼了无数次还是改不了”“明明说了别挑食,可他偏把青菜挑得一干二净”“别家孩子报班学这学那,我们不报会不会落后?” 如果你也常被这些育儿问题困住,或许不是孩子“难管”,而是我

  “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吼了无数次还是改不了”“明明说了别挑食,可他偏把青菜挑得一干二净”“别家孩子报班学这学那,我们不报会不会落后?”

  如果你也常被这些育儿问题困住,或许不是孩子“难管”,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正悄悄把孩子推向不同的未来。同样是养娃,普通父母和成长型父母的差别,从来不是有没有钱、会不会教,而是这5个藏在日常里的选择——

  1. 面对孩子犯错:是“指责批评”还是“复盘解决”

  普通父母遇到孩子犯错,第一反应往往是“上火”:孩子打翻牛奶,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连杯子都拿不稳”;考试没考好,忍不住抱怨“我天天陪你写作业,你就考这点分?”

  这些话像小刺,扎在孩子心里,慢慢扎出“我不行”的自我否定。

  成长型父母则会先压下情绪,把“犯错”变成学习的机会。朋友家孩子打碎了体温计,她没有责骂,而是和孩子一起查“水银怎么处理”,教孩子用胶带粘水银珠、开窗通风,最后说:“这次知道危险了,下次拿东西记得稳一点,妈妈和你一起注意。”

  孩子怕的从不是犯错,而是犯错后父母的态度。指责只会让孩子学会隐瞒,复盘才能让孩子学会承担。

  2. 面对孩子需求:是“替他决定”还是“听他想法”

  “这个兴趣班好,报了能加分,你必须学”“这件衣服好看,你穿这个就行,别挑了”——普通父母常把“为你好”挂在嘴边,却忘了问孩子“你想要什么”。

  邻居家孩子被迫学了3年钢琴,最后趁父母不注意,用美工刀划坏了琴键;同事的儿子明明喜欢画画,却被安排学奥数,后来一到上课就装病。

  成长型父母会把“选择权”还给孩子。表姐家孩子想放弃舞蹈学围棋,她没有立刻反对,而是带孩子去围棋班试听,和孩子约定:“如果确定喜欢,就要坚持3个月,不能半途而废。”现在孩子不仅围棋下得好,还学会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尊重他的想法,才能养出有主见的孩子。

  3. 面对孩子差距: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鼓励”

  “你看隔壁小明,这次又考了第一名”“楼下妞妞都能背100首诗了,你怎么才会20首”——普通父母总爱拿自家孩子和别人比,却没发现,每一次比较,都是在给孩子的自信“减分”。

  我见过一个孩子,因为妈妈总说“你不如哥哥聪明”,后来连举手回答问题都不敢,怕自己说错了“又不如别人”。

  成长型父母更看重孩子的“进步”,而不是“排名”。闺蜜每次看孩子考试卷,不会先问“考了多少分”,而是说:“妈妈发现你这次数学选择题全对了,比上次进步好多,你一定很努力吧!”孩子听了更有动力,下次会主动说:“妈妈,我这次要再进步一点。”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有的开花早,有的结果晚,比起和别人比,不如陪孩子和自己比——今天比昨天好,就是最好的成长。

  4. 面对自身不足:是“固守经验”还是“主动学习”

  “我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现在不也挺好”“教育孩子哪需要学,凭感觉就行”——普通父母常依赖“老一辈的经验”,却忘了时代在变,教育方式也需要更新。

  比如有的父母还在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式管孩子,结果孩子要么变得叛逆,要么变得懦弱;有的父母不知道怎么和青春期孩子沟通,只会说“我是你爸妈,你就得听我的”,最后亲子关系越来越僵。

  成长型父母会主动“补教育课”:看育儿书、听亲子讲座、和其他家长交流经验。有个爸爸,原来总爱对孩子发脾气,后来看了《正面管教》,学会了用“平和的语气”和孩子沟通,现在孩子有什么心事,都会主动和他说。

  父母不是“天生就会”的,愿意学习的父母,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5. 面对生活压力:是“传递焦虑”还是“做好榜样”

  “我这么辛苦赚钱,都是为了你,你要是学不好,就对不起我”“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你再不努力,以后就没出息”——普通父母常把生活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却没意识到,父母的焦虑,会变成孩子的“心理负担”。

  有个孩子在日记里写:“妈妈总说为我辛苦,我要是考不好,就觉得自己是个累赘。”

  成长型父母会把“压力”变成“动力”,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有个妈妈,一边工作一边备考证书,每天晚上陪孩子写作业时,自己也在旁边看书。孩子问她:“妈妈,你为什么还要学习呀?”她说:“因为妈妈想变得更好,你也可以和妈妈一起进步呀。”后来孩子写作业更认真了,还会说:“妈妈,我们一起加油!”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积极向上,孩子才会阳光开朗;你努力成长,孩子才会主动进步。

  其实,没有完美的父母,无论是普通父母还是成长型父母,我们的初衷都是“爱孩子”。

  只是教育孩子的过程,就像走一条长长的路,有的父母走得“吃力”,是因为用错了方法;有的父母走得“顺畅”,是因为愿意调整自己的脚步。

  不必羡慕别人的孩子“优秀”,也不必苛责自己“不够好”。从现在开始,少一点指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比较,多一点鼓励;少一点焦虑,多一点成长——你慢慢变好,孩子也会跟着慢慢发光。

  毕竟,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父母“教”孩子,而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Mga kome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