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头部主办方垄断真相:华人演艺如何吃下超50%市场份额?

Kommentarer · 39 Visningar

现在一提演唱会主办,好多人都觉得是躺着赚钱的买卖,动辄上亿票房看着就眼热,但说实话,这行当里栽跟头的比赚到钱的多得多。 前阵子还有朋友跟我聊,说想凑点钱办场地方歌手的小型演出,结果打听下来,光审

  现在一提演唱会主办,好多人都觉得是躺着赚钱的买卖,动辄上亿票房看着就眼热,但说实话,这行当里栽跟头的比赚到钱的多得多。

  前阵子还有朋友跟我聊,说想凑点钱办场地方歌手的小型演出,结果打听下来,光审批流程就跑了快一个月,最后还因为场馆档期问题黄了,这才知道这行不是谁都能做的。

  其实中国演唱会主办这事儿,往前数四十年,跟现在完全是两码事。

  80年代那会儿,还没什么正规主办公司,流行叫“穴头”。

  这些人就像中介,一边找想赚外快的艺人,一边联系需要演出的地方,再凑上当地歌舞团的乐队舞美,拼出个“流动明星+地方班底”的组合就开演。

  那时候赚钱全靠信息差,利润看着不低,但全凭人情关系撑着,今天能拉到艺人,明天可能就因为没打通某个关节办不了。

  1984年刘晓庆在山西某县城走穴,就是那时候的典型例子,现在回头看,那更像“草台班子”式的运作,跟现在的专业主办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就这么混乱了十几年,直到1997年出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这行业才算有了点规矩。

  条例明确主办单位得持证经营,“穴头”们也慢慢变成了正规经纪人。

  从那之后,办演唱会不再是“靠嘴皮子”,得有公司化团队,还得懂审批、会协调资源。

  比如2000年重庆天籁文化办的演唱会,能请到宋祖英、潘长江这些大腕,靠的就是跟当地文化部门熟,还能搞定体育场的档期,这要是放在以前的“穴头时代”,根本想都不敢想。

  再往后到2010年之后,这行就彻底变天了。

  大资本开始进场,主办方不再是简单“攒局”,而是搞起了全产业链。

  像现在的华人演艺CMCLive,不仅能办演出,还管艺人经纪、场馆运营,甚至有自己的票务平台。

  人家去年在上海的九棵树艺术中心,一年就办了上千场演出,上座率还特别高,能占到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靠的就是把“从艺人到观众”的所有环节都攥在手里。

  说实话,这种规模的公司,中小团队根本没法比,人家玩的是生态,不是单场演出。

  现在的主办江湖:头部吃肉,中小只能喝汤?

  现在的演唱会主办市场,格局其实挺清楚的。

  除了华人演艺这种头部,还有像阔景音乐这样的“背靠大树”的玩家,人家是腾讯音乐旗下的,能拿到潘玮柏、王源这些流量艺人的巡演主办权,资源优势摆在那儿。

  但中小主办方也不是没活路,有一类专门盯着单个艺人深耕,比如亚美娱乐,跟华晨宇合作了十年,连“火星演唱会”这个IP都做出来了,粉丝买账,艺人也放心,反而比跟头部硬刚靠谱。

  还有地方上的演出商,比如武汉的影策文化,专门做本地场次,像苏有朋巡演武汉站就是他们办的。

  这些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跟当地场馆、审批部门熟,还懂本地观众喜欢什么,反而能接到张学友这些大腕的分站演出。

  另外,现在连互联网平台、电视台都来凑热闹,腾讯音乐办权志龙演唱会,浙江卫视联合主办TravisScott的澳门场,说实话,跨界玩家的加入,反而让市场更热闹了,但也让竞争更激烈了。

  不过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团队,想在这行站稳,不是有俩钱就行,里面的门道多了去了。

  前两年昆山有场“时光Classic演唱会”,就是因为主办方没经验,音效差还宣传不实,最后观众集体退票,赔了不少钱。

  这事儿其实挺能说明问题的,办演唱会要管的事儿太多了:审批要跑多个部门,设备运输不能出岔子,现场安全得保障,甚至艺人的健康状态都得盯着。

  像张学友、陈奕迅这种天王级艺人,票房根本不用愁,但主办方最担心的是他们身体能不能扛住巡演,万一出点意外,整个项目都得黄。

  除了专业,“信任”才是长久饭票?

  在演唱会主办这行,比钱更重要的是“信任”。

  比如五月天、张学友这些头部艺人,合作的主办方基本常年不变,不是因为给的钱最多,而是因为合作了十几年,知根知底,艺人放心把演出交出去。

  之前有业内人说,市面上那些“我能签下某某大明星”的话,基本都是骗局,真正的头部项目,靠的是多年积累的口碑,不是临时砸钱能抢来的。

  对于中小主办方来说,想活下去,就得走“长期主义”。

  比如有人从演唱会转向音乐剧、儿童剧,这些细分赛道竞争没那么激烈,还能提前卡位。

  还有的跟成长期艺人绑定,虽然前期可能赚得少,但等艺人火了,后续的巡演主办权自然就来了。

  不过也得接受风险,比如艺人火了之后被大公司挖走,但总比盲目跟风办大型演唱会,最后血本无归强。

  总的来说,演唱会主办这江湖,早就不是当年随便捞钱的地方了。

  以前靠资本砸钱就能进场,现在不行了,得有专业能力,还得有信任关系,甚至得懂AI、数字化这些新东西。

  头部靠生态垄断,中小靠差异化突围,不管走哪条路,都得踏实做业务。

  以后想进来的人,别光看票房数字多亮眼,先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搞定审批、制作、艺人这些环节,不然很可能钱没赚到,还把自己套进去。

  毕竟这行看着是“香饽饽”,实则是“滚烫的铁板”,没真本事,千万别碰。

  校对 廖晴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