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年我们大学寝室里有这样一个女生,她是我们认为最平平无奇的那种人,做事从来不出错,但也不出彩;她的学习成绩也刚刚好及格,不惹事也不主动表现,大家有时候都会忘记她的存在。但某一天,这个女生突然像变了一个人,每天都去自习室,早到晚走,中午吃饭只用十分钟,吃完就马上埋头读资料,周末也不再跟我们聚餐。
她说快毕业了,想考个注册会计师,这样上班的时候能找个好一些的公司。起初,大家觉得她真有志气,还给她加油打气,可没几天就有人开始嘲讽了。为什么?因为她真的在学,真的有用功,所以她们慌了:“考个证有必要那么拼吗?”、“什么都想考,别到时候啥都考不上。”;“17.5%的通过率,你肯定考不过。”、“你早干嘛去了,毕业才想着努力?”更有甚者直接当面嘲讽她:“你最近好奇怪了,是不是受什么刺激了?”结果这个女生愈发沉默,愈发孤独,身边的人没一个真正帮她,反而在她每一次进步后更用力地拉她下来。看了这个事觉得很生气是吧,但其实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
你一旦开始改变,就注定和周围人格格不入你认真工作、努力进步,本是好事,为什么会引来质疑甚至敌意?答案是:你的改变打破了原本的平衡。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群体认知平衡破坏”效应;人们习惯将自己和周围人放在一个舒适的水平面上,一旦有人试图脱离这个面,哪怕只是默默进步,都会引起一种潜在的不安。
当你开始疯狂学习,不再参与饭局、打游戏、聊天八卦,旁人会感到被对比、被审判,哪怕你什么都没说。因为你的自律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鞭策。他们不想被你拉高,就只能试图把你拉低。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阻力,常常不是能力本身,而是身边人的态度。你不喝酒了,朋友会说你不够意思;你周末去上课,家人说你太拼了应该休息;你开始健身,别人说你是不是失恋了;你减少无效社交,别人就觉得你清高。
哪怕你只是想让自己过得更好,都会有人对你心生不满,这不是因为你错了,而是因为你脱离了他们的舒适圈。有网友总结得很扎心:“大多数人不是怕你失败,而是怕你成功,因为你的成功会让他们显得更失败。”所以,你改变的第一步,就是让一部分人不再喜欢你。
越是圈子固定,越不欢迎努力的人你有没有发现,那些铁打的同事、年年不变的朋友组成的圈子里,最怕的就是出现一个拼命三郎?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潜规则保护机制,大家默认每天摸会鱼、吐槽公司、准点下班,日子过得美滋滋,干嘛有人要突然挑战这套体系?就像一帮人在划船,突然你加快了划桨频率,别人不是感谢你带动速度,而是觉得你打乱了节奏。所以,他们要么冷嘲热讽,要么强行把你同化,让你变回原来的样子,你越想突破,别人就越想让你回到起跑线。
人类本能是趋利避害,所以合群成了一种社交本能。但如果你真的想变好,就必须接受一个现实:你必须习惯孤独。你学会拒绝无意义聚会,就有人说你装;你学会控制情绪,就有人说你冷;你学会沉下心学习,就有人说你变了。但别怕。
就像《被讨厌的勇气》中所说:“真正的自由,是被人讨厌的勇气。”
你要相信,每个努力生活、拼命成长的人,都曾在黑夜里一个人走过,只有当你真的优秀了,才能遇到更好的圈子。正所谓:“你是谁,就会吸引谁。”当你进步到某个层次,就自然会拥有新的朋友、新的舞台、新的机会。
成长要有自我封闭的阶段就像毛毛虫蜕变成蝴蝶前,会把自己封闭在茧里一样,人的成长,也需要一个阶段性的自我封闭。这个阶段,你必须屏蔽掉杂音、放弃社交、扛住误解、忍住诱惑、一个人往前走。这是你通往蜕变的唯一通道。认真生活的人,命运不会亏待他。
当你默默坚持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那些曾经打击你的人,不见了;那些笑话你的人,沉默了;而新的世界,向你敞开了大门。所以,别害怕一个人努力,真正的孤独不是没人陪你吃饭、没人和你聊天,而是你明明有梦想,却要和一群没梦想的人为伍。别怕别人不理解你,你只需要理解你自己。当你开始往上走,先失去的是拉你下沉的人;当你爬得足够高,回头看的那一刻;你会明白:不是你丢下了他们,而是你终于找到了更广阔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