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后再聚首,首届校友回母校,校训为何让他们泪目?

Commenti · 135 Visualizzazioni

这些校友是学校的第一届学生,1955年入学,如今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当年在简陋的教室里读书,课本少,条件苦,却个个精神头十足。带着对母校的感恩,他们专程赶来,参加这场特别的活动,想看看现在的校

  这些校友是学校的第一届学生,1955年入学,如今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当年在简陋的教室里读书,课本少,条件苦,却个个精神头十足。带着对母校的感恩,他们专程赶来,参加这场特别的活动,想看看现在的校园啥模样。

  

  学校领导早早就在门口等着,迎接这些“老朋友”。党委书记张芳说,校友是学校的宝贝,1955级校友回来,就像给校庆添了一道亮眼的风景。校长盖莹也跟大家聊了聊学校这些年的变化,新教学楼、新操场、新设备,样样都升级,欢迎大家常回来看看。

  

  活动现场,还有一群小学生特别忙碌。他们是少先队员,负责给校友们当“导游”。从老教学楼到新多媒体教室,从当年的小树林到现在的校园花园,小队员们讲得活灵活现。校友们听着听着就笑了,觉得既陌生又熟悉,好像一下回到了小时候。

  

  校友们坐下来,开始分享自己的故事。他们毕业后,有的当了老师,有的进了工厂,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无论干啥,他们都记得学校的校训:“做最好的自己”。一位叫游济荃的校友说,这句话像盏灯,照亮了他们70年的人生路。

  

  最感人的环节,发生在课堂上。1955级的班主任解淑苓老师,今年已经80多岁,依然精神抖擞。她站上讲台,带着当年的语调,给校友们讲起了校训的意义。校友们围着老师,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听,时不时点头回应,教室里充满了笑声和回忆。

  

  解老师讲课的样子,让大家仿佛回到70年前。那时候,课桌是木头的,黑板是手写的,同学们却学得特别起劲。校友们说,老师的教导和校训,让他们在人生路上不怕难、不服输,永远想做更好的自己。

  

  这场活动不光是校友们的聚会,也是学校历史的一部分。1955级的校友们,年轻时从这里出发,带着梦想走遍各地。如今他们回来,带着满满的故事和感恩。他们的经历,让现在的学生们觉得,母校不只是个学校,更是个温暖的家。

  

  学校这70年,变化翻天覆地。从当年的几间教室,到现在的现代化校园,硬件变了,精神没变。“做最好的自己”这句校训,依然挂在学校的墙上,也刻在每个校友的心里。校友们说,这句话是他们一辈子的动力。

  

  活动结束时,大家依依不舍。校友们说,学校的变化让他们骄傲,老师的教诲让他们感恩。他们希望现在的学生也能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学校领导也说,欢迎校友们常回来看看,一起为母校的未来加油。

  

  这场70周年的相聚,像一封写给时光的信。校友们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无论走到哪里,母校的根永远都在。学校也用这场活动,展现了中国教育的传承和力量。未来,山东师大附小还会迎来更多这样的温情时刻,带着历史和希望,继续向前走。

Comm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