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甘薯“溯源”提速

评论 · 0 浏览

杨腾飞摄7月29日至30日,中国甘薯文化重要起源地研究课题组专家走进电白霞洞镇、小良镇调研甘薯文化及产业发展情况,并在电白召开中国甘薯文化重要起源地研究课题开题研讨会。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中国甘薯文化重要起源地

   研究课题组在电白成立

  电白甘薯“溯源”提速

  李君平;邓建青;陈代全

  村民采收番薯。杨腾飞摄

  小良镇甘薯种植基地。杨腾飞摄

  7月29日至30日,中国甘薯文化重要起源地研究课题组专家走进电白霞洞镇、小良镇调研甘薯文化及产业发展情况,并在电白召开中国甘薯文化重要起源地研究课题开题研讨会。中国起源地智库专家组的国家级、省级专家,电白区相关负责人、申报地课题组成员等参加会议,共同围绕甘薯文化研究与申报工作展开探讨。

  会上,中国甘薯文化重要起源地研究课题组正式成立,标志着电白申报中国甘薯文化重要起源地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的“快车道”。

  加速向机械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

  在电白,甘薯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以其耐旱、适应性强等特性,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物。电白区农业农村部门数据显示,去年电白区甘薯种植面积突破6.1万亩,总产量11.3万吨。

  电白是省首批18个甘薯产量提升行动重点县名单。以此为契机,电白近年来大力实施甘薯产量提升行动,重点部署创建一批甘薯产量提升重点镇,创建5000亩甘薯高产高效示范片,着力推动薯业机械化、品牌化、市场化。

  如今,在电白区坡心、霞洞、观珠等镇均大力探索建设番薯种植基地,发展规模化种植。其中,霞洞镇种植户达4000多户,种植面积超5000亩,年产量近万吨,同时加快谋划建设霞洞镇番薯产业园。甘薯产业目前已成为霞洞的主体产业之一,主要成片种植基地分布在霞洞、正源、下岭、永乐等村。霞洞当地群众历来有种植番薯的传统,据信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的林怀兰就是当地人,因此有“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乡”的美誉。

  “本次研讨会旨在追溯电白甘薯文化起源,挖掘其历史人文价值与时代意义,发挥其滋养作用,让甘薯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焕发光彩。”电白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陈龙表示,讲好“番薯起源故事”,写好土特产文章,打造“电白甘薯”品牌,对推动电白甘薯“走进湾区、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意义重大。

  非遗传承与文化起源地申报共同发力

  近年来,电白推动霞洞林公番薯庙新址重建、申报甘薯地理标志产品,“霞洞番薯种植技艺”成功申报茂名市非遗代表性项目,为特色农业发展注入动能。为进一步挖掘甘薯文化、促进跨业发展,2024年11月,电白区农业农村局申报中国甘薯文化重要起源地课题,至此课题已立项,并进入调研、研讨和论证阶段。

  此次研讨会举行了中国甘薯文化重要起源地研究课题组成立仪式,宣读了课题组主要成员名单,为课题组专家颁发聘书。随后,课题组举行了第一次开题研讨会,部署课题的史料记载研究、文献研究、口述史研究以及实地调研、研讨和论证等工作。

  中国民协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一乡一品产业促进计划评审专家、起源地文化传播中心主任李竞生表示:“甘薯文化是课题研究的关键切入点,要形成具有电白特色的甘薯文化产业,多维度展示其在民俗、食品应用及节庆等方面的价值,推动农业、文化与旅游产业跨界融合。”

  “申报中国甘薯文化重要起源地,有助于梳理林怀兰引种甘薯史实,弥补学界多路径引种研究的细节空白,佐证电白在甘薯传入中国进程中的关键地位。”中国甘薯文化重要起源地申报单位代表电白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泰表示,希望借此推动电白甘薯产业品牌化与非遗传承,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电白方案”。

  据悉,研讨会结束后,电白将全力配合申报各个阶段工作,力争早日成功申报中国甘薯文化重要起源地。

  李君平邓建青陈代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