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在湖南常德开幕。论坛上,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生物化工研究所所长、工业生物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春发表了以“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交叉融合赋能生物制造”为主题的演讲。
李春指出,合成生物学作为驱动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正在创造巨大的物质空间、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潜力。全球范围内已形成美国、中国、欧洲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各国纷纷出台支持政策抢占制高点,我国也将生物制造列为新质生产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领域。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自2015年成立以来,整合六个学院跨学科资源,致力于搭建生命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桥梁。截至目前,中心已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经费规模约10亿元,孵化企业10家,总估值超百亿元,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量在全球同类研究中心中位居前列。研究中心聚焦三大方向:在分子层面开展可编程DNA、RNA和蛋白质研究,刘俊杰教授团队开发出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突破现有CRISPR技术框架;在细胞工厂构建方面,陈国强教授团队研发的嗜盐菌底盘细胞实现无需无菌操作的连续发酵,刘德华教授团队突破杜邦专利壁垒实现万吨级1,3-丙二醇产业化;在药物研发领域,谢震教授开发的溶瘤病毒药物已获美国临床批文。
以甘草可持续开发为例,针对野生甘草资源枯竭、人工种植破坏土壤等问题,李春团队利用酵母细胞工厂成功合成出珍稀活性成分光甘草定和甘草酸系列化合物,不仅将生产效率提升百倍,更避免了传统挖根提取方式对生态的破坏。李春特别强调自主知识产权底盘细胞的重要性,指出我国企业曾因使用国外底盘细胞而面临专利纠纷,因此开发具有中国标签的底盘细胞成为产业安全的关键。
着眼未来发展,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正着力构建细胞工厂设计、工业酶设计等核心平台,推动化学品与蛋白质的耦合生产。李春提到,中心组织编撰的《合成生物学工程技术丛书》将于年底出版,该丛书聚焦实操规范,旨在为基层技术人员提供系统指导。李春表示,合成生物学是年轻人的事业,需要更多创新力量加入,共同推动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实现从跟跑到引领的跨越。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