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人生,从好好吃饭开始,好好吃饭,就是好好爱自己。
胃里的烟火气,藏着生活的温度。
有人把餐桌变成温馨的港湾,一粥一饭都透着对生活的热爱;
有人却让厨房沦为杂乱的角落,三餐四季都带着敷衍的潦草。
对此韩寒说:
“人活着是为了吃饭穿衣。连饭都吃不好的人,我想她大概是过不好这一生的。”
美食家蔡澜先生也告诫你我:
“好的人生,从好好吃饭开始,好好吃饭,就是好好爱自己。”
吃饭这件事,从来不止果腹而已。
它藏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更映照着人生的模样。
一个连饭都不好好吃的家庭,注定高端、富裕不起来
01
敷衍吃饭的人,也在敷衍生活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情形。
写字楼的电梯里,总撞见嘴里塞着包子的年轻人;
深夜的工位上,速食盒堆成小山是常态;
家庭聚餐时,孩子盯着手机,大人聊着工作,满桌菜凉了大半。
我们总说“没时间好好吃饭”,却忘了,吃饭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朋友阿琳曾是典型的“速食主义者”。
早上啃面包赶地铁,中午外卖扒几口,晚上煮泡面追剧集。
她经常说:
“吃饭嘛,填饱肚子就行,哪有功夫讲究。”
直到去年体检,报告上密密麻麻的异常指标让她慌了神。
医生对她说了一句话:“你不是忙,是把日子过得太糙了。”
那之后,她开始学着认真做饭。
清晨炖一锅杂粮粥,傍晚买束鲜花配晚餐,周末邀朋友来家里包饺子。
她说现在才懂,那些在厨房洗菜切菜的时刻,是给生活留白;那些围坐餐桌说笑的瞬间,是给日子填色。
想起汪曾祺写过的场景: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怎么的,就觉得特别暖和。”
食物的温度,从来都与生活的热度相连。
敷衍吃饭的人,往往也在敷衍日子——
把将就当常态,把潦草当自然,任由生活失去本该有的滋味。
就像放凉的饭菜难以下咽,敷衍过的人生,也会在某个瞬间突然觉得索然无味。
02
认真吃饭的人,藏着对生活的热忱
老家巷口的面馆开了三十年,老板每天凌晨四点起来熬汤。
有人问他:“一碗面而已,用得着这么较真?”
他总笑着说:“汤是面的魂,魂不香,面就没了滋味。”
老主顾都知道,他的汤要用猪骨、老鸡、火腿慢火炖足六小时,面条要手工擀得筋道,连葱花都要选当天现摘的。
正是这份较真,让小小的面馆成了巷子里的烟火地标。
想起《红楼梦》里的宴席,从食材到摆盘都藏着讲究:
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吃的茄鲞,要把茄子去皮切丁,用鸡油炸过,再与鸡脯肉、香菌、新笋等十几样食材同炒,最后用鸡汤煨干。
有人说这是豪门的铺张,可细想之下,何尝不是对生活的珍视?
把平凡的食材做出滋味,把日常的一餐饭当成值得用心的事,藏着的正是对生活的热忱。
认真吃饭的人,总能在烟火气里找到生活的诗意。
他们会为了一碗热汤早起半小时,会为了家人的口味研究新菜谱,会在花开时节采些香椿嫩芽,在霜降之后腌一坛咸菜。
这些看似琐碎的举动,其实都是在给生活注入温度。
就像那位面馆老板说的:
“你对食物上心,食物就会对你尽心。”
同样,每天好好吃饭,对生活永远热忱,生活自然会回馈你饱满的滋味。
03
餐桌的温度,藏着最真的情感
去年冬天回老家,母亲执意要包饺子。
她和面时,父亲在一旁剥蒜;我擀皮时,母亲包馅,聊着家长里短。
窗外飘着雪,屋里的暖气混着饺子的香气,成了整个冬天最暖的记忆。
想起《饮食男女》里的开篇,老朱每周日都要做一桌好菜,盼着三个女儿回家。
哪怕女儿们各有心事,那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始终是维系亲情的纽带。
可见,食物从来都不只是食物——
它是母亲揉进面团里的牵挂,是父亲斟满酒杯的期盼,是朋友围坐时的欢声笑语。
有位读者曾留言:
“奶奶去世后,我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的红烧肉。后来才明白,肉香里藏着的,是她总把肥肉挑给我的疼爱。”
餐桌是最温暖的社交场,食物是最直白的情感表达。
认真对待每一餐饭,其实是在认真对待身边的人:
给晚归的爱人留一盏灯、一碗热汤;
陪年迈的父母慢慢吃一顿饭,听他们讲讲过去的事;
和孩子一起包饺子,看面粉沾满他们的小脸蛋。
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里的这句话:
“人类组织家庭,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更合理地生产和分配食物。正是这些人间烟火,让家庭生活更紧密。”
一个家庭的温度,都会呈现在餐桌之上。
柴米油盐中,爱才会有所依托。
▽
张嘉佳说:
“只有美食,可以抵抗全世界所有的悲伤和迷惘。”
深以为然。
吃饭这件事,从来都不只是果腹那么简单。
它藏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是潦草应付还是认真对待,是只顾自己还是懂得分享,是急功近利还是从容淡定。
你怎么对待吃饭,就会怎么对待生活.
把吃饭当任务的人,容易在生活里变得敷衍;
认真对待每一餐的人,往往也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愿意为家人洗手作羹汤的人,总能在平凡里品出幸福的滋味。
因此, 往后余生,愿我们都能认真对待每一餐饭:清晨,为自己煮一碗热粥;傍晚,和家人围坐餐桌;闲时,约朋友小聚小酌。
在烟火气里感受生活的温度,在一粥一饭中体会日子的美好。
毕竟,能把饭吃好的人,多半也能把生活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