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厦门日报
上好禁毒“第一课” 扣好人生“第一扣”
开学以来,厦门市禁毒委牵头组织各级禁毒、教育部门,在全市中小学及部分高校等启动开学禁毒宣传教育“第一课”活动,进一步筑牢校园禁毒防线
文/本报记者 吴俊鸿 薛尧 通讯员 陈志超
图/市禁毒委 提供
“毒品居然会伪装成跳跳糖、奶茶粉这类零食!”9月1日上午,在湖滨小学开展新学年禁毒宣传教育“第一课”上,民警介绍毒品知识时,不少学生惊讶地睁大眼睛。
青少年健康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是毒品预防教育的重点群体。今年秋季开学以来,厦门市禁毒委牵头组织各级禁毒、教育部门,把毒品预防教育列为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市中小学及部分高校启动开学禁毒宣传教育“第一课”活动,通过民警进校园宣讲、到禁毒教育基地实地研学等形式,将各种毒品尤其是新型毒品识别、防范技巧等知识融入课堂,引导学生了解毒品危害、自觉抵制诱惑,扣好人生拒毒、识毒、防毒“第一粒扣子”,进一步筑牢校园禁毒防线。
禁毒视频+仿真模型
识毒可触可感
小学阶段,学生们以直观感知为核心,因此,各级禁毒部门和学校因材施教,通过播放视频、展示仿真毒品实物模型等方式,让禁毒宣传教育“第一课”可触可感。
9月1日当天,厦门市禁毒教育基地禁毒讲解员,走进演武小学、开禾小学,以及滨海小学,通过展示仿真毒品、讲解真实案例、互动答题等方式,详细介绍传统毒品、新型毒品的种类及伪装形式,重点提醒学生警惕“跳跳糖”“奶茶粉”等伪装成零食的新型毒品。
9月2日,在民立小学,中华派出所民警为学生们播放精心剪辑的《毒之殇》警示教育片,展示一名学生被诱骗吸食有毒品成分的“电子烟”后精神失常的画面、吸毒人员家破人亡的纪实影像,以及缉毒民警执法记录仪拍摄的抓捕现场,还特别设计了“诱骗套路对比”环节,通过播放犯罪分子真实诱骗视频与受害者自述视频,直观呈现“免费尝试”“不会上瘾”等常见话术背后的险恶用心。此外,课堂还从传统毒品危害延伸到对“电子毒品”的思考,通过对比吸毒者精神萎靡状态与沉迷手机游戏的青少年类似神态,启发学生认识到精神依赖与物质依赖同样危害巨大。同学们现场直呼:“毒品太可怕,我们一定要远离!”
禁毒教育可从历史中汲取力量。9月3日,鳌冠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林则徐禁毒宣教室,学生们重温虎门销烟历史,感受民族英雄抵御毒品的家国情怀。
情景模式+互动宣讲
防毒入脑入心
随着年龄增长,中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逐步提升。中学阶段的禁毒宣传教育“第一课”聚焦理性辨析,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防毒底线思维。
8月31日上午,莲前派出所民警来到厦门一中思明分校,以“新型毒品藏在哪”为切入点,提醒学生警惕身边的涉毒风险。在禁毒法治宣讲中,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毒品危害与防范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9月1日,在厦门艺术学校,各班级召开“防范药物滥用”主题班会,组织2025级新生参观校禁毒宣教室。
9月3日,在杏南中学(杏林校区),校长担任“禁毒引导员”,组织学生围绕“遇到涉毒诱惑怎么办”展开讨论。“要直接拒绝,还要告诉老师!”学生们踊跃发言,让禁毒知识变得更具体。9月4日,志翔中学邀请多方力量开展禁毒教育,翔安公安分局禁毒大队民警结合案例,强调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翔安医院医生通过PPT,讲解药物滥用的危害与预防措施;区禁毒志愿者协会的社工,讲述针对吸毒人员帮扶故事。
案例分析+警示教育
拒毒自警自律
大学生等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因此大学阶段的禁毒宣传教育“第一课”,侧重提升学生的拒毒意识。
9月1日、16日,厦门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分别走进厦门大学思明、翔安两校区,以及集美工业学校,结合近年涉毒案例剖析青年涉毒原因与预防措施,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实时解答师生疑问。“没想到,毒品离我们并不遥远,虽然我看过不少扫毒电影,但真的不如现场听听禁毒宣传教育‘第一课’。”现场一名大学生感慨。
9月10日,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红罂禁毒宣讲团民警,针对医学院学生的专业特点,在厦门医学院重点讲解麻精药品及未列管成瘾性物质,揭露其隐蔽性与危害性。9月17日,该所红罂禁毒宣讲团民警先后到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厦门信息学校等,真正实现禁毒宣传教育“送课”上门。
“禁毒不止于一课,守护不止于开学,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希望通过这些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守护青春不‘毒’行,进一步筑牢校园禁毒防火墙。”市禁毒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