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人际交往的铁律:关系再好,请人吃饭时,也要“三不请”,才不会把关系拉垮

Comments · 93 Views

人情社会里,饭局向来是润滑剂。无论是老朋友聚会,还是同事之间走动,亦或亲戚之间联络感情,常常都绕不开一句话:“改天请你吃个饭。”但真请饭的那一刻,你就会发现一个道理——饭局能拉近关系,也能拉垮

  人情社会里,饭局向来是润滑剂。无论是老朋友聚会,还是同事之间走动,亦或亲戚之间联络感情,常常都绕不开一句话:“改天请你吃个饭。”但真请饭的那一刻,你就会发现一个道理——饭局能拉近关系,也能拉垮关系

  饭,人人都爱吃,但请,却不是件随便的事。有人请客,吃完饭人家感动得不行;有人请客,花了钱,落了一身埋怨;还有的人,明明出了力、掏了钱,饭桌上一圈人都笑得开心,自己却像个局外人。人类一切的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而请客吃饭这件事,就像人际关系里的放大镜,能照见你的格局、人品,也能照出别人是不是拿你当回事。所以,关系再好,有些饭,真不能请。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请客吃饭的3个“不请”原则

  第一种:只吃不回请的人,不请!有这样一类人,你请他一次,他很高兴;你请他第二次,他理所当然;第三次,他开始挑剔菜单;第四次,他甚至还带别人来。这种人,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做“习得性索取”;它描述的是人长期处于一种别人给他好处的状态后,会逐渐失去感恩感,转而形成“一切都是我应得的”心理。

  这种人,最典型的表现是——只接受,不付出。吃饭时点最贵的、来最早、走得最晚,结账的时候却一脸镇定:“下次我请你。”但永远没有下次。你以为你是在经营关系,他却只把你当钱包,更可气的是,他还会在你不请他的时候,觉得你小气、不够朋友。这种人,请一次是情分,请两次是客气,请三次,那就是你傻了。真正值得深交的朋友,不一定非要请你吃饭,但他一定会想着你的好。

  他可能没那么有钱、有条件,但他一定记得你对他的好,下次见面会主动买杯咖啡,带点小礼物。哪怕没请你吃饭,也会说上一句“上次谢谢你”。人际交往最怕的就是天平失衡。你付出再多,对方都不回报,那这段关系早晚出问题

  第二种:爱比较、好炫耀的人,不请!请饭是为了开心,不是为了被碾压。你肯定见过这种人,表面上你请他吃饭,他人来了,嘴上也说客气了客气了,但一坐下就开始表演:“哎,这地方我上次来过,就是太普通了,味道也就那样。”“我那天跟几个上市公司的朋友在半岛酒店吃饭,那才叫正宗。”“你这个红酒是国产的吧?我家里那几瓶法国的……”他不是来吃饭的,他是来降维打击的。

  他要的不是真的食物,而是通过吃来建立一种优越感。一般这类人啊,请来之后,话题全围着他自己转,吹自己的项目、说自己多忙,最后连谢谢你都说得不走心。请人吃饭,本该是温暖的、轻松的、互相尊重的。如果这个饭局变成了你的压力局,那就没必要请了。关系再好,哪怕是兄弟、闺蜜,这种炫耀式社交的人,也得适度远离。

  第三种:人多就装熟的人,不请!有些人,平时你找他,他不回消息,不接电话,甚至对你爱搭不理;但只要你办局请人吃饭,他立马出现,还格外热情地兄弟、姐妹叫着,好像你俩从小一块长大似的。更可笑的是,你要是饭局不带他,他还能怪你不够意思。这种人,说白了,就是场面朋友

  在社会交往中,有一个“面子回报机制”:人会本能地向那些能带来社交红利的人靠近,尤其是在公开场合。有吃、有喝、有热闹,就来蹭个脸熟;没好处、没曝光,他就消失得干干净净。这类人,不管你关系再怎么看起来还行,都不要随便请。你请得越多,他就越绑定你。别人也会误会你俩关系非凡,一旦你真有事找他帮忙,你就知道——全是泡影

  孔子说:“与人交,久而敬之。”

  意思是,朋友之间最好的状态,是时间越久,越有分寸、越懂尊重。

  而这种人多才来的人,对你没敬,只看利。和他吃十顿饭,也比不上和一个真正的老朋友喝一碗粥。最后一句话送给你,是个网友说的:“与其和一群人热热闹闹地吃饭,不如和一个懂你的人静静地喝茶。”关系再好,请人吃饭这件事,也要有分寸。

  把钱花在值得的人身上,把时间给真正懂你的人,别让自己一片好心,最后换来一句——反正他也愿意请。这3不请,不是冷漠,是清醒。特别是人到中年,能坐下来吃顿心安饭,才是真的福气。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