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妹的儿子高考成绩一般,最后却挤进了广西一家民办本科。家里人高兴得不行,觉得好歹是个本科,面子上过得去。可现在一算账,学费加上生活费,一年至少得掏四万,家里直犯愁。
这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眼熟?很多普通家庭都遇到过类似的纠结。高考成绩不理想,选学校时总想搏一把本科,哪怕是民办的。可真到了掏钱的时候,才发现这“本科”光环背后,代价不小。民办本科学费高得吓人,一年两三万是常态,四年下来,十几二十万没了。反观公立大专,学费便宜一半不说,还有国家补贴和奖学金,负担轻得多。
拿我堂弟的经历来说吧。他十年前读了个民办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学费一年一万五,生活费一个月两千,算下来四年花了快二十万。好在当时计算机专业还算吃香,毕业后找了份工作,日子过得还行。可现在情况变了。人工智能、新能源、游戏开发这些热门专业,民办学校压根没能力教好。师资弱,设备差,学生学完四年,啥真本事也没捞着。
公立大专就不一样了。国家支持力度大,老师水平普遍更高,课程也更接地气。比如学个机电一体化、护理或者物流管理,这些专业在公立大专里教得扎实,毕业后找工作不难。关键是省钱!一年学费五六千,生活费控制得好,一个月一千多就够。三年下来,家里顶多花个七八万,比民办本科少花一半。
更别提人脉这回事了。公立学校历史长,校友多,毕业后没准在哪家公司碰上个学长,聊两句就多条路。民办学校呢?很多就是新办的,校友圈子小,毕业后想靠学校关系找工作,门都没有。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也没啥社会资源,指望在民办学校认识什么“大人物”,那纯粹是做梦。
有人说,民办本科的出现,就是为了让家里有点钱的家庭,把钱花在国内,而不是送去国外留学。说得直白点,就是“国内镀金”。有钱人读完民办本科,靠家里关系考研、考公,或者直接安排工作,路子早就铺好了。可普通家庭呢?哪有这条件?孩子读完四年,拿个文凭,找工作还得靠自己,十几万学费等于白扔。
再说个现实点的数据。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1100万,工作岗位却没那么多。民办本科的就业率普遍比公立学校低,毕业生平均月薪也就三四千。公立大专虽然名气不如本科,但学得实在,动手能力强,像汽修、护理这些专业的就业率能到90%以上。企业看重的是你会不会干活,不是你文凭上写着“本科”还是“大专”。
还有一点,民办学校很多时候就像个“成年人托管所”。这话听起来糙,但道理不假。学校收了高学费,管你吃住,给你发个文凭,至于你学没学到东西,没人真care。公立大专就不一样,管理严格,课程紧跟市场需求,毕业就能上手干活。三年学完,早一年进社会,还能多攒点经验和钱。
现在学历这东西,越来越不值钱了。十年前,本科学历还能让人高看一眼,现在满大街都是本科生。普通家庭的孩子,想靠读书改变命运,得算清楚这笔账。花十几万读民办本科,毕业后工作没着落,家里还得接着操心。反过来,选个公立大专,学门手艺,三年后直接工作,家里压力小,孩子也能早点自立。
最后想说,选学校不是选面子,是选未来。普通家庭的孩子,没必要为了“本科”两个字,砸锅卖铁去读民办。省下那十几万,给孩子留点创业的钱,或者学门技术,早点闯出一条路,才是真聪明。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