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长大后还能“跟妈亲”的孩子,背后是妈妈做对了这3件事

Reacties · 97 Uitzichten

一个长大了还愿意亲近妈妈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妈妈做对了下面这三件事。

  本文转自:诺妈家有男宝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哪怕自己都当父母了,还是喜欢跟妈妈聊天。

  一个电话能打很久,回家就钻进厨房,一边帮忙,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唠。那种亲近,不是装出来的,更不是出于义务,就是打心底里的依赖和信任。

  可也有另一种家庭,孩子越大,话越少。回到家里,安静得让人发闷。你不问,他不说;你问了,他也只是嗯嗯啊啊。那种疏远,也不是孩子故意冷漠,更像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距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其实哪有什么突然的远和近,不过是一天一天积累下来的“因果”。

  一个长大了还愿意亲近妈妈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妈妈做对了下面这三件事。

  

第一件事、能“接住”孩子的情绪,不管好的坏的

  说白了,就是孩子愿意跟你表达真实情绪,而你,从不轻易否定他。

  从小到大,孩子难免有委屈、有脾气、有压力、有迷茫。如果他发现,跟你说了之后,只会被说“别想那么多”“要坚强”,或是被比来比去“别人怎么就行”,那他慢慢地,就不愿意再开口了。

  而那些一直跟妈妈亲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

  她可能话不多,但她会听。她不急着评判,更不会嘲笑。孩子知道,在我妈这儿,什么话都能说,什么样的情绪都不会被推开。

  这种安全感,是孩子走向世界最大的底气。哪怕他在外面经历风雨,只要想到还有一个地方能无条件接纳自己,他就敢继续往前走走。

  人都这样,愿意靠近让自己感到轻松、安心的人,而不是总让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的人。

第二件事、早早就学会了“放手”

  亲子之间最难的,可能就是“放手”这两个字。

  有些妈妈,从孩子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朋友,到选什么专业、和谁结婚,什么都想管。生怕一不留神,孩子就走了弯路。

  可你抓得越紧,孩子越想逃。等他大了,有能力了,第一件事可能就是:远离控制。

  而那些亲子关系一直好的妈妈,其实很早就开始了“退出的练习”。

  她们不是不管,而是慢慢从“事事插手”变成“默默守望”。

  她尊重孩子的选择,哪怕明知他会吃亏、会摔跟头。因为她明白,那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不控制,反而让孩子更愿意回头。因为靠近你不再等于被干涉、被批评,而是能得到安慰和力量。

  真正的“亲”,不是绑来的,是吸引来的。

第三件事、一直保持“有来有回”的说话

  沟通这件事,不是说得多就有用。

  很多家庭的话,都是单方向的:妈妈问,孩子答;妈妈讲道理,孩子听着。

  时间长了,孩子就不愿意说了。因为他觉得,说了也没用,你也不会懂。

  而那些始终亲近的关系,妈妈往往是从小就跟孩子“聊得来”的人。

  孩子小的时候,听他说那些天真甚至可笑的想法;孩子大了,也愿意跟他分享自己遇到的事,甚至偶尔示弱、“求助”。

  这种交流里,没有“我是你妈你必须听我的”,只有“我想听听你怎么看”。

  妈妈不把自己当权威,孩子也就不把她当“领导”。话能说到一块儿,心自然就近了。

  任何关系都一样,一旦说话成了负担,沉默就成了常态。只有一直保持真诚的交流,感情才不会断线。

写在最后:

  世上没有莫名其妙就亲近的关系。

  所有长大后还愿意主动靠近妈妈的孩子,心里都藏着童年时期被真正理解、尊重和信任的记忆。

  真正好的母爱,从来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而是无论他走了多远,都愿意回来。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

Reac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