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技术助力文物修复 重庆大学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科学热情

نظرات · 87 بازدیدها

9月20日,重庆大学开展2025年全国科普月“探科技星火,触未来建造”小学生科普活动

  荚天宇

  9月20日,重庆大学开展2025年全国科普月“探科技星火,触未来建造”小学生科普活动。本次活动由山区土木工程安全与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建筑科普教育基地(建筑城规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主办,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承办。来自重庆市13所小学的40余名小学生和家长参加了此次活动。

  

  小朋友们做文物修复模拟实验。重庆大学供图

  活动依托重庆大学优势科研平台和前沿研究成果,围绕“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等主题,通过“科普报告+科学实验+场馆参观+亲子互动”的形式,让青少年近距离感知科技魅力。

  在“微力筑遗”小学生实验探究课堂,孩子们在重庆大学文物会说话—绿能筑梦文物守护先锋队的指导下,开展微生物文物修复模拟实验。课堂上,先锋队队员通过3D打印的大足石刻佛手模型,生动演示了微生物如何“吃掉”文物表面的有害物质。

  该课程依托刘汉龙院士团队“微生物矿化技术赋能文物修复”的研究成果,将尖端微生物矿化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让小朋友在动手实践中领略土木前沿科学在古建筑与文物修复中的神奇应用。

  “原来文物是这样修复的!”来自鹅岭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杨皓予兴奋地说。在志愿者引导下,他小心翼翼地使用滴管将菌液滴在仿制文物表面,仔细观察其变化过程。“通过亲手操作,我明白了微生物是怎么保护文物的,科学真是太神奇了。”

  据了解,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刘汉龙院士团队研发的“微生物岩土加固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生产特定生物材料的方法,以加强和改善建筑材料的性能和功能。通过引入特定微生物菌株,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这些微生物可以合成无机矿物生物胶、生物纤维等材料,然后将其应用于建筑结构加固、土壤固化、环境治理等领域。这项技术具有可持续性和环保性,能够降低对传统材料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目前,微生物矿化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大足石刻、江津石佛寺、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等文物修复工程。

  在振动台实验室的抗震实验“大冒险”环节,实验中心研究人员邓飞向小朋友们讲解了大型振动台的工作原理。通过近距离观察抗震实验,小朋友们直观了解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在“高性能结构体系”研究领域的技术成果。活动还特邀重庆利民防火宣传培训中心教官胡云波等人,为家长和小朋友开展建筑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灭火实训演练,将安全意识融入城市建设探索中。

  活动结束后,多位家长表示,此次科普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科技创新的魅力,不仅在知识上有所收获,更激发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晏红霞)

نظرا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