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数据被“投毒”,相关部门应迅速行动予以反制 | 时评

Kommentarer · 8 Visninger

当遇到问题,“问问AI”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但是,被认为很“聪明”“客观”的AI也有可能给出不靠谱的答案。据媒体报道,一种名为GEO(生成式引擎优化)的生意正在兴起。有服务商声称,最低只需数千元,便

  当遇到问题,“问问AI”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但是,被认为很“聪明”“客观”的AI也有可能给出不靠谱的答案。据媒体报道,一种名为GEO(生成式引擎优化)的生意正在兴起。有服务商声称,最低只需数千元,便可能让自己的品牌信息,以客观答案的形式,优先出现在你的AI对话框中,甚至排名第一。

  听上去很玄乎,但其实这门生意的原理也并不复杂。当下AI技术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的搜索和运算能力,换句话说,再厉害的AI也不能像人类一样进行“无中生有”的创作,而要依靠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如果数据的来源是可靠的,那么AI的高效运作可以让我们叹为观止,但问题是,如果数据本身就是错误的,甚至是捏造的呢?通过有组织的“数据投毒”,即通过伪造专家身份、虚构研究报告等方式,向AI“投喂”本不存在的虚假信息,就会污染AI回答的“纯洁性”,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信息的透明度。比如,当用户搜索“哪个品牌最好”这类问题时,如果有服务商预先将定制内容发布到AI模型日常抓取信息的高权重平台,那么AI就会把这些事先被安排好的“答案”告诉用户。这看上去不是“广告”,却比一般的“广告”更具欺骗性和诱导性。

  根据媒体的调查,这已经成为一门明码标价的生意。这类服务5万元起步,不仅能实现全国范围的优化,更关键的是,可以直接在AI的回答中附带电商链接或APP下载链接,为商家打通从提问到转化的最短路径。

  这种生意会让个别商家、品牌获益,但很可能会误导用户的信息获取,让其购买到不符合预期的产品,使得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更令人担忧的问题是,这可能加剧市场的不公平竞争,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可以随意向AI“投毒”,而小品牌显然无法匹敌,长此以往,市场份额就可能进一步向大企业倾斜,形成实质上的垄断,甚至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第八条明确要求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通过付费方式获得的搜索排名,应当显著标明“广告”。因此,面对向AI“投毒”的新动向,及时进行规范显得尤为迫切。

  一方面,应从技术角度加强对于AI数据来源的审核,尤其是重视开发核查回答功能,允许用户验证AI给出的回答是否可靠。原理就是在用户得到答案时,还可以通过AI对其中的事实进行搜索,然后通过对比来验证其回答是否有据可查。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快立法,明确“故意污染AI数据”属于违法行为,并建立“白名单”制度。当然,对于每一位网友、用户而言,在使用AI搜索时也必须保持批判性思维,多渠道核实信息,这才是保护自身权益最有效的方式。有一定是肯定的,那就是不管未来AI技术将会发展到怎样先进的地步,比起依赖AI,人类都更应该依赖自己的学习和判断。

  文 | 金宇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