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无论血糖多高,一定要“清”“补”“动”,早知道早受益

Kommentarer · 115 Visninger

清晨五点,60岁的王叔像往常一样,坐在床边摸索着血糖仪,指尖传来微微的刺痛。他叹了口气,心想着:“怎么控制都还是不稳,难道糖尿病注定只能越来越糟吗?”王叔身边的亲友也都有类似的困惑:药吃了、饭也少

  清晨五点,60岁的王叔像往常一样,坐在床边摸索着血糖仪,指尖传来微微的刺痛。他叹了口气,心想着:“怎么控制都还是不稳,难道糖尿病注定只能越来越糟吗?”王叔身边的亲友也都有类似的困惑:药吃了、饭也少吃了,血糖却依然忽高忽低。可是就在一次社区健康讲座后,他听到医生反复强调三个字:清、补、动。这真的不是头一次有人谈论,但这一次,医生的解释让每个人都安静了下来,到底怎么做,才能真的稳住血糖,甚至延缓并发症?尤其是,“动”这个习惯,居然被医生列为“早知道早受益”的关键一环。到底真相如何?或许,大多数糖友都忽略了可以改变自己的三大“开关”。

  如果你也觉得血糖总是“高高低低、难以掌控”,或者已经被“补”与“忌口”的困惑围绕,那么今天,不妨跟着王叔的步伐,仔细了解下糖尿病管理的三大真相。早明白、早受益,甚至能改变每一天的生活质量,尤其是第2点,很多人花了多年才明白。

  糖尿病为何越来越“顽固”?真的只能靠药物和控制饮食维持吗?

  糖尿病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核心问题在于体内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紊乱,导致血糖水平长期异常升高。无论是一型还是二型糖尿病,任其发展都可能引发眼、肾、神经,以及心脑血管等全身并发症。因此,很多患者极度关注“怎么吃”“能不能喝”,甚至有人把每顿饭都变成了数学题,依赖药物或简单的饮食约束。

  但越来越多的权威研究表明,仅仅依赖药物和“越吃越少”的控制食谱,往往无法抵御糖尿病长期带来的挑战。例如,有研究显示,单纯饮食控制或被动服药的糖尿病患者,5年后出现慢性并发症的概率提升至27%(数据源自《2型糖尿病 - 基础知识》)。根本原因在于:糖尿病造成的不只是血糖本身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是全身“代谢环境”的恶化,以及长期“微循环障碍”“气血亏虚”“生活方式僵化”。

  在这一点上,现代医学逐渐与传统中医的全局观念相呼应。中医很早就提出“三法”,清、补、动(也称“清、补、防”),贯穿了整个糖尿病管理的全过程。这套系统的方法,能从根本上调整代谢、改善微循环,并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清、补、动”绝不是口号,更是一套来自多领域、被反复验证的科学方案。

  清,不是单纯的“清淡饮食”,而是要“清除瘀堵”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人“清”就是清淡饮食,其实中医里的“清”,更强调清除体内瘀阻与毒素、改善血管微循环。人体就像一条复杂的河流,经年累月若不疏通,河道里会堆积淤泥。糖尿病人由于高血糖状态,血管壁极易出现微炎症、微血栓、甚至形成“瘀堵”状态。这种慢性堵塞,正是导致微血管病变和各种并发症的元凶。

  据《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指出,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的风险,均比常人高出2-4倍。原因就在于,血糖波动会反复损伤血管内皮,造成“微循环瘀阻”。

  “清”的核心是,定期清除瘀血、提高代谢废物排出。具体做法包括:

  合理饮食,增加高膳食纤维、低升糖指数食物,如杂粮、豆类、深绿蔬菜,帮助肠道“清理”多余糖分和废物。

  每日饮水≥1500ml(无肾功能障碍的前提下),有助于稀释血液、加速代谢废物的排出。

  必要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采用活血化瘀、逐瘀通络的中药策略。例如当归、鸡血藤、水蛭等药材,有文献证实可改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患者的微循环紊乱(详见《老中医说了800遍,糖尿病人一定要清、补、防》)。

  严格戒烟限酒,避免加重血管负担,防止血液黏稠。

  补,不是随便补品,而是科学“补气血、强根基”

  很多患者听了“补”字,就满脑子想的是补药、补品、补糖,甚至依赖高糖高热量食品补充能量。其实糖尿病患者身体里,真正缺少的往往是气血,即基础代谢的动力和自愈力的根。

  有多个临床调查发现,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气血两虚、正气不足等特征,表现为容易疲乏、抵抗力弱、愈合慢。尤其是患有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神经损伤的人,气血越亏,病情进展得越快。

  科学“补”的三大要点:

  均衡三大营养素。蛋白质、优质脂肪、复合碳水必须按需配比,不能片面偏食。以每日蛋白质摄入建议为例,每公斤体重1-1.2克比较适宜,有研究表明蛋白摄入不足人群血糖波动加剧10%以上。

  适量“食补”低升糖指数营养,如黄豆、牛奶、鸡蛋、深海鱼,既强身又控血糖。

  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气血、扶正固本的中药材。例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能有效提升体力、修复受损组织,对预防并发症有积极作用(参考《老中医说了800遍,糖尿病人一定要清、补、防》)。

  注意“补”也要适度有节,不可自行服用大量补剂换取“快速见效”,避免暗中加重肝肾负担。

  动,不只是运动,更包含作息与微习惯的“灵活调控”

  糖尿病怕“静”,却又很多人因为身体不适、担心低血糖而更不敢活动。殊不知,只要掌握正确的“动”,每天都能受益,长期能逆转多项指标。

  哈佛大学一项大数据分析显示,坚持每日步行超过30分钟的糖尿病人,8周后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下降12.6%,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下降0.8%。关键是“动”要讲科学方法,而不仅仅是强迫剧烈锻炼。

  有效“动”的四大要点:

  每天步行30-60分钟,或选择慢到能愉快交流、但明显出汗的运动,如快走、广场舞、游泳、骑车等,减少肌肉葡萄糖抵抗。

  避免长时间静坐。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个5分钟,能明显降低餐后血糖高峰(《糖尿病患者起床做好这4件事,全天血糖稳如泰山》)。

  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防止胰岛素生物节律紊乱。

  每天晨起适度伸展(如散步、拉筋、简单热身),帮助循环激活,使全天血糖平稳。

  特别提示:运动应根据个人体质、并发症风险及医生建议逐步增加,不可盲目模仿他人强度。低血糖风险者,运动前后记得备好糖块或小点心,预防突发低血糖。

  融合“清、补、动”,稳糖路上有章可循

  以王叔为例,自系统学习了“清、补、动”管理法半年后,血糖波动明显缓解,HbA1c从8.2%降至7.0%,并在月余内告别了反复脚部红肿、乏力和口干的困扰。更重要的是,情绪变得开朗,生活质量也大幅提升。据中华医学会数据,持续有效的清、补、动干预,可帮助7成以上的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延缓并发症平均2.5-3.8年。

  不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三法结合必须持之以恒,包括心态上的积极应对、家人朋友的理解与监督,以及医生的个性化调整建议。切勿擅自停药或自行调整药物,用药、饮食和运动必须协调配合。

  糖尿病管理不是打一场短暂的仗,而是一段需要耐心与方法的旅程。清、补、动,这三大支点,正是帮助每一位糖友走稳每一天、守住健康防线的“金钥匙”。哪怕血糖多高、多难控,只要科学系统去做,身体的改变都会慢慢发生。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3. 《临床内分泌学》 4. 《实用糖尿病学》 5. 《糖尿病饮食与营养治疗》 6. 《2019版糖尿病运动管理专家共识》 7.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校对 庄武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