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祠堂成为文化新地标

评论 · 48 浏览

本文转自:泉州晚报据本地媒体报道,每到周末,德化县国宝乡的文旅就与祠堂“串联”了起来。这里,常有游客来打卡或学生来研学,先在祠堂听古村故事、记家训,再去香道馆动手学习制香技术,或者写生——祠堂

  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让祠堂成为文化新地标

  □温文清

  

  

   据本地媒体报道,每到周末,德化县国宝乡的文旅就与祠堂“串联”了起来。这里,常有游客来打卡或学生来研学,先在祠堂听古村故事、记家训,再去香道馆动手学习制香技术,或者写生——祠堂的飞檐、民宿的天井、乡村的风云都是画里的景,最后,是民宿厨房飘来的饭菜香……

   据了解,我市目前有祠堂5000多座。作为全国农村移风易俗试点城市,近年来,泉州在保护好承载祭祀与乡愁的建筑瑰宝的同时,不断活化祠堂载体,以全新的功能诠释古老空间的现代灵魂,将它化作浸润人心的文化新地标。

   在农耕文明的漫长历史中,家国同构是我们的传统观念。同样,在泉州,稍微有点影响力的家族都会有祠堂。祠堂是供奉祖先的地方,也是连根养根的地方,有了祠堂,家族的人就会聚集在一起。以血缘为纽带,祠堂帮助我们缅怀先人、激励自己、引领后辈,它对强化家族凝聚力和团结人心,产生巨大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泉州祠堂的功能也在悄悄变化着。比如传承文化,祠堂里往往记载着家族的世系源流、迁徙轨迹、名人轶事、家规家训等,它是标示家族历史的百科全书;比如解决矛盾,祠堂里会有家规和公序良俗,若族人之间产生内部矛盾,可以在长辈的协调下妥善化解;比如共享场所,对一些有条件的家族,宗亲的婚丧嫁娶、添丁祝寿甚至文化活动等,都可以在祠堂举办;比如承载乡愁,祠堂以乡土和乡村作为灵魂栖息地,对崇尚落叶归根的传统心理来说,它是故乡和异乡、乡土和城市、海内和海外的心灵共鸣场。

   进入新时代,祠堂则在乡村治理中发挥起独特的作用。在泉州的广大乡村,祠堂与新时代的文明实践相结合,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舞台——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南音、木偶戏、微电影、文艺会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纷纷走进祠堂;以新时代文明为内核的村(乡)规民约镌刻入祠堂,并在宗亲长辈的率先垂范下,浸润乡里,影响后辈;海内外乡贤也从捐资修缮祠堂,转而热心家乡的基础设施、文教事业和社会公益;一些祠堂还开辟了百姓书房,发展成研学基地、非遗传承基地、历史纪念馆……

   从祭祀祖先的庄严圣地,到服务乡里的文化地标,泉州祠堂的嬗变折射出乡村治理的新智慧。我们要以这5000多座祠堂为载体,进一步活化文化实践的特色阵地,让闽南文脉和宗祠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绽放新的光彩。

   要善于激活祠堂文化的当代价值。采取“保护建筑原貌+活化功能空间”的策略,实施适度改造,打造集文化传承、文明实践、基层治理于一体的综合阵地。一方面,保留建筑原有的木雕楹联、碑刻牌匾等文化元素,以及传统农具、非遗手作等历史物件,另一方面,打造具备开展各种知识讲座、非遗展演等现代功能的区域,推动空间的弹性利用。

   要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实践模式。祠堂是基层治理的特殊舞台,借助祠堂的纽带作用可以团结宗亲、和睦乡民,推动乡村治理从“单向管理”走向“多元共治”。纵观全国,经过创新改革的新祠堂,往往具备法律援助室、村民议事厅、宗亲调解处、文化研究会、世遗展演处等多元化基层治理的功能,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

   总之,祠堂可以在空间再造中重建功能,让历史建筑焕发服务当代的新活力;可以在文化解码中重塑价值,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文明的催化剂;可以在机制创新中重构治理,让文化认同凝聚基层共治的洪荒之力。

   方寸见天地。从家族纽带到文化地标,星罗棋布的泉州祠堂,既守护了乡土文明的根脉,又培育了适应当代的治理生态,已经成为八闽大地上日益鲜活的历史遗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