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现在才知道,幸福孩子从小被父母允许做的5件事

코멘트 · 7 견해

“妈妈,我不想学奥数了……我喜欢画画。” “画画能当饭吃吗?你给我好好坐下做题去!” 昨天躺在床上刷短视频,看到这样一幕,那一刻,我突然想问一句: 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到底是不是听话、快写作业、少

  “妈妈,我不想学奥数了……我喜欢画画。”

  “画画能当饭吃吗?你给我好好坐下做题去!”

  昨天躺在床上刷短视频,看到这样一幕,那一刻,我突然想问一句:

  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到底是不是听话、快写作业、少哭少玩?还是被父母“允许做一些看起来不那么正经的事”?

  你有没有想过,也许孩子真正的幸福,恰恰藏在我们大人最容易忽略、最容易否定的那些瞬间里。

  童年里父母最应该“允许”孩子做的5件事,每一件都看似不起眼,实则关乎孩子的一生底色。

  

一、允许孩子“插话”、提意见、发言

  很多家庭里,孩子一开口,父母就反射性来一句:“你懂什么?”、“别插话,没大没小。”

  但问题是,你不让他说,他怎么知道自己能思考?你不让他表达,他哪来的机会学会沟通?

  表达欲被压抑久了,很可能就变成了一种自我怀疑。

  久而久之,他们就只剩“点头、执行、不犯错”这三项技能。

  我常说,孩子愿意说,是信任你,是在练习大脑,是在锻炼语言组织。你让他说的越多,他未来越有主见,越有自信。

二、允许孩子“迷上某样小破事”

  你家孩子有没有过那种突如其来的“兴趣爆发期”?比如一口气爱上恐龙、宇宙、蝌蚪变青蛙之类的冷门话题?

  我邻居家小男孩,前段时间痴迷昆虫,天天趴在花坛边观察蚂蚁,家里每本书翻开都是甲虫图解。他妈一开始气得不行,说他“不务正业”,什么数学题不做,背个古诗都不利索。

  后来她在我劝说下试着转变想法,不仅给他买了昆虫百科,还带他去博物馆看昆虫展览;

  结果那孩子突然在自然科学课堂上脱颖而出,老师惊呆了,说他能背出十几种昆虫的分类,还能讲生态系统!

  兴趣这东西,就像一扇窗,一旦打开,你永远猜不到孩子会通向哪里。

  

  别一口咬定“这事没用”,在孩子心里,这可能是他最纯粹的热爱、最想坚持的梦想。

  允许孩子沉浸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中,是对他们个体价值的最高尊重。

  比起每晚刷题刷哭,那个自愿研究蜗牛、录音讲解、拿放大镜的小孩,难道不是更有生命力、更有未来潜力?

三、允许孩子“动作慢”、“写作业墨迹”

  “快点写!怎么又写这么慢!”,你是不是经常这样吼孩子?

  可你有没有发现,那些慢腾腾的孩子,很多时候只是心思细、观察力强、容易走神罢了,不是不聪明,是节奏不一样。

  有时候,可能是我们太急了;

  总想把孩子往“高效机器”的方向培养;

  却忽略了每个孩子的内核不一样。

  你给他空间,他才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开花。你一直催促,他只会越来越慌,越来越逃避。

  孩子不是用来“提速”的,而是需要我们“陪着慢下来”静静欣赏的。

  

四、允许孩子“情绪外露”

  我真的见过太多家长,在孩子哭的时候,一脸嫌弃地说:“别哭了,像个男孩吗你?”

  可问题是,孩子又不是木头人,怎么可能没有情绪?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心理问题偏多?人都需要情绪出口,你让他不能哭,他就会憋成火山。

  不是所有“沉默”都是平静,很多都是“压抑到极限”。

  孩子哭,是在说:“我受伤了”、“我难受”、“我不明白为什么被责骂。”你越允许他哭,他越能疏通内在情绪。

  真正的坚强,不是不哭,而是哭过之后还愿意爬起来。

  所以,当你孩子哭时,别忙着制止他,蹲下来抱抱他、听他说话、陪他走出来,比你喊他“别哭了”管用一百倍。

五、允许孩子“疯玩”,瞎玩,乱玩!

  最后一点,也是我最想说的:

  请允许孩子“什么也不干”地去玩!

  我真的求你了!不要再觉得“玩耍”是浪费时间。

  打水仗、捏泥巴、翻跟头、挖蚯蚓、捡小石子……看起来乱七八糟、毫无意义的游戏,其实是孩子脑袋飞速运转、创造力疯狂长大的时候。

  你以为他只是捏个泥巴,但他可能正在模拟一座城市交通系统;

  你以为他在浪费时间,他却在构建属于自己的小小宇宙。

  现在的孩子被培训班绑架得太紧,连周末都在赶场:钢琴、美术、奥数、编程。

  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一个孩子的童年只有坐着、写字、算题,那他的灵魂是不是也会变得单调、干瘪?

  玩得开心的孩子,往往情绪稳定,身体健康,社交自然,创造力爆棚。

  

辣妈语录:

  我们总说希望孩子将来有主见、有思维、有情绪管理、有生活热情,可成长是有因果的。

  你在童年里给他的自由越多,他未来就越笃定自我、不惧风雨。

  允许他慢一点,允许他乱玩,允许他表达,允许他哭,允许他发呆……这些“允许”,表面看是松手,实则是铺路,是你在帮他把根扎进土地,把枝叶伸向阳光,您说对吗?

코멘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