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际交往的残酷事实:
不记千般好,只记一时错
人际交往中,没有人天生该对谁好,帮忙是情分,不是本分。
但生活中有很多人,把别人的付出当做理所应当,一旦没有顺他的心意,他就觉得对方对自己有所亏欠。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塑造的表弟宁赛叶这一形象,正是如此。
宁赛叶,本名秋生,是莫言姑姑的儿子,高考落榜后,为助他谋生,莫言多次伸出援手。
先后给他介绍了四份工作,可他不是嫌弃工作配不上自己,就是在工作中玩忽职守,后来自己办报,敲诈勒索被扣留,还搬出莫言妄图豁免。
就是这样一个受过莫言诸多帮助的人,一事无成后竟然对莫言说出“我之所以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你是要负责任的!”这样的话,仿佛莫言亏欠了他许多。
在宁赛叶心里,所有人都应该无条件为他的人生负责,你没有随他的意,他就忘记你所有的好。
因为莫言没有使他的小说成功发表,便记恨起莫言,认为莫言是嫉妒自己的才华,当面把莫言的作品和人格贬得一钱不值,全然忘记自己办报时还曾借助莫言的名声为自己造势。
不禁让人感慨,人心是如此复杂且善变,有太多人不记千般好,只记一时错。
在这一次次的“记”与“不记”中,人和人之间的感情逐渐被透支。
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记得24年的一个新闻,北京通州区的代女士停在小区的车辆多次被损坏,刹车油管甚至被拧松。
报警后,民警说:“普通的这种毁财案件或者划车案件,很少有发现过拧刹车油管这种威胁危害到当事人的生命安全的这种情况。当时就想(嫌疑人)可能是不是跟报警人有什么矛盾。”
可代女士思来想去都没想到和谁产生过这么大的矛盾,最终,调查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原来是之前经常约在一起打球的朋友侯某,侯某自己都说“俩人关系挺好的”,但就因为某次代女士爽约,侯某便心生怨念,通过破坏代女士的车来为自己出气。
有些时候,人和人的关系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浅薄,你永远不知道是哪次的不顺意,让对方心生不满。
子女因为我们一时粗心大发雷霆;父母因为我们某次没顺他们的心意骂我们是白眼狼;几十年的老朋友因为我们不买他推销的产品就断了联系......
过往的付出和情谊在一时的过错面前,就这样消失殆尽。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既要理清残酷真相背后的原因,更要懂得如何处理,才能在人际交往中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02
成年人的关系:
一半是感情,一半是利益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与“获得”相比,人们往往会对“给予”印象更加深刻;与“同意”相比,人们往往会对“拒绝”印象更加深刻;与“好事”相比,人们往往会对“坏事”印象更加深刻。
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负面效应”:相较于好的影响,人类更倾向于记住坏的影响。
而成年人的关系,本就是一半感情,一半利益。感情若少了利益的平衡,付出便可能沦为理所当然;利益若少了感情的调和,小摩擦也会被无限放大。
如果不计回报,只一味付出,不但不会得到回报,对方反而觉得你对他有所亏欠。
《六姊妹》中的大姐何家丽,在父亲离世后,毅然扛起家庭重担,不仅要照顾奶奶和母亲,还要操心妹妹们的工作与婚恋,为了娘家,她甚至顾不上自己的小家。
然而,她的牺牲却被家人视为理所当然。小妹何家喜为了霸占父亲留下的老房子,甚至将大姐赶出家门。
当付出被视作本分,“千般好”会在对方的认知中消失,只有“一时错”会凸显出来,成为对方攻击你的武器。
成年人的社交本质,是价值的等价交换,当你选择过度付出时,关系的天平就已经开始倾斜,结局也早已注定。
但如果没有感情,只看中利益,不仅会对另一方造成伤害,长此以往,就会活成一座孤岛,身边没有任何一段健康的关系。
真正落难之时,也不会获得任何帮助,就像狼来了故事里的小男孩,一次次的欺骗中消磨不止有信任,更有感情。
《都挺好》中的苏明成长期心安理得地花父母的钱,甚至认为妹妹“就该为家里付出”,当妻子朱丽因他投资失败而负债时,他第一反应是推卸责任,甚至想让朱丽娘家承担债务,丝毫没有体谅妻子的压力。
最终,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妻子因无法忍受他的自私而离婚,父亲苏大强也对他失望透顶。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单一的感情,也没有绝对的利益。
在感情基础上的利益互惠,才是更为清醒的选择。
感情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温暖,而利益让关系在现实的风浪中更稳固。
少了感情,关系会变得冰冷生硬;缺了利益,关系则难以在现实中立足。
唯有坦然接受并把握好这两者的比例,才能让关系在岁月的长河中细水长流。
03
面对人性最好的方式:
一手“烧香”,一手“拿枪”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有多变的人性和各自的选择。
同样的,面对人性,也从来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只有选择刚柔并济的从容,才能在人际关系里收放自如。
《欢乐颂》中,樊胜美作为家中长女,她长期承担着补贴哥哥、照顾父母的责任,甚至用自己的积蓄为哥哥支付购房首付和贷款,这一切却被家人视为理所当然。
经历多次心寒后,樊胜美逐渐学会保护自己。她不再对家人的无理要求有求必应,而是选择收回曾经毫无保留的付出,为自己而活。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既要有心怀“烧香”的慈悲,又要保持“拿枪”的清醒。
首先,警惕过度付出。
帮助他人时,不必刻意讨好,要有边界感,明确“帮是情分”,避免对方形成 “你必须满足我” 的预期。更要勇于拒绝不合理请求,避免承担自己可承受范围内的责任。
其次,给予适当的宽容。
如果发现对方出现“只记一时错”的苗头,我们可以在对方冷静之后,表达自己的不适,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直接远离。
允许人都会犯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最后一点,如果对方真的无药可救,在自私自利的路上执意向前,我们也不必强迫他们做出改变,也不必为此难过,直接断交,及时止损。
就像毕淑敏说的:用心选合适的,而不是为不合适的费心。
你强迫一个人改变,实则是在否定他的价值观,必然会遭到对方的抵抗。
更重要的是:接受人性的复杂,接受感情会变淡,接受没有人会陪自己一辈子。
人本就是独立的个体,父母是来路,子女是未来,朋友是沿途的风景,只有我们永恒地存在于我们人生的当下。
真正成熟的人,不再幻想人性美好,也不对世界充满敌意,而是学会在善良中留有锋芒,在温柔中保有底线。
04
写在最后
成年人的人际交往,终究是一场与人性的博弈。
我们既要懂得感情的珍贵,保持真诚与善意;也要认清利益的必要,树立边界感。
当我们能坦然接受关系的脆弱,也能坚定维护自己的底线时,便真正读懂了人际交往的智慧。
如此,才能在复杂的人际中,拥有保护自己的力量,收获安稳与从容,活出属于自己的通透与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