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价尝鲜”到“平价日常”

Mga komento · 11 Mga view

本文转自:柳州日报消费者打卡的精致高价甜品。市民正在选购点心。当“平价”成为烘焙市场的关键词,超市里的面包篮开始取代甜品店的精致礼盒。曾经无人问津的超市烘焙区正悄悄逆袭。傍晚的商超里,拎着满满

  本文转自:柳州日报

  从“高价尝鲜”到“平价日常”

  ——我市烘焙市场产品好吃且价格亲民现象观察

   消费者打卡的精致高价甜品。

   市民正在选购点心。

   当“平价”成为烘焙市场的关键词,超市里的面包篮开始取代甜品店的精致礼盒。曾经无人问津的超市烘焙区正悄悄逆袭。傍晚的商超里,拎着满满一篮蛋挞、面包的消费者络绎不绝。

   超市烘焙区成市民新宠

   7月29日傍晚,记者走进城中区文昌路一家大型商超,刚靠近烘焙区就被浓郁的香气吸引。货架上,8个装的奶油泡芙、3个装的菠萝面包、足有半米长的法棍整齐码放,价签上统一标注的“9.9元”格外醒目。正值下班高峰,挑选烘焙产品的市民络绎不绝,打包台前很快排起队伍。

   “以前在甜品店买泡芙,一个就要三四块,现在超市9.9元能买8个,算下来1个才1块多,如果碰上夜间打折还能更便宜。”市民张女士一边挑选,一边算起账。她特别翻看了包装上的配料表:“用料写得清清楚楚,给孩子吃着踏实。”

   超市平价烘焙的走红,离不开“性价比”。烘焙甜品的核心原料为牛奶、鸡蛋、面粉、糖和淡奶油,在大型商超规模化采购和标准化生产模式下,单份产品的成本得以降低,实惠的价格成为吸引消费者的磁石。

   老式烘焙借平价风回暖

   在脏脏包、巴斯克蛋糕等新式甜品轮番登场的同时,绿豆饼、老鸡蛋糕等承载着童年记忆的老式烘焙,也借着平价风潮重回大众视线。

   近日,屏山大道上的一家烘焙店玻璃柜里,金黄的老婆饼、暄软的鸡蛋糕、油亮的芝麻酥码放得满满当当,招牌上“使用动物奶油”的字样格外醒目,店内产品价格均不超过10元。

   “我们每天早上7点开始现做现卖,现在店里会员群已经有1000多名顾客了,在市里开了3家分店。”店员介绍,店铺从去年5月开业起生意就不错,早晚高峰时店门口也常排起队。“我这1袋6个老婆饼才10元,经典的口味吃不腻。”刚买完点心的梁女士告诉记者。

   记者走访市区几家主打“2元面包”“平价烘焙”的店铺发现,这些门店多以老式烘焙甜品为主打,在菜市场、小学门口等社区场景尤其受欢迎,成为街坊邻里的“甜蜜补给站”。

   高价烘焙店光环渐褪

   与平价烘焙区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红极一时的网红甜品店。曾经被“新鲜现做”“100%动物奶油”等概念包装的高价甜品店,如今正逐渐失去往日光环。

   “前两年跟风打卡网红店,一块芝士蛋糕就要30元至40元,味道却很普通,常常‘踩雷’。”市民蔡沁坦言,过去为“情绪价值”买单的消费心态正在转变,“现在更看重性价比,超市烘焙10多元钱能买1大盒,味道和甜品店的差别也并不是很大。”

   如今,这场“平价烘焙”热潮已从超市蔓延至更多领域。多家连锁奶茶店的外卖平台上,4.9元的贝果面包、6.9元的芝士蛋糕、3.9元的蜂蜜蛋糕接连成为销量爆款。这些原本以饮品为主打的品牌店,正凭借平价烘焙产品悄然抢占市场份额。

   记者手记:傍晚的超市里,刚出炉的面包香气混着空调风在货架间流转,排队的人们讨论着哪种口味的蛋挞更酥脆。从“高价尝鲜”到“平价日常”,烘焙消费的转变背后,是消费者对性价比的理性回归,或许正说明:好吃不贵的甜蜜,才对大众口味。

   全媒体记者 吴倩雯 报道摄影

Mga kome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