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特殊教育33年,她想让每位孩子都有出彩人生

Comentarios · 11 Puntos de vista

在33年特殊教育之路上,何智芳经历了3次关键节点。 第一次是1992年,她加入佛山市启聪学校。经过学习,她撰写了数万字康复笔记,带教全市首个学前听障儿童语训班,不仅让孩子学会了开口说话,也让超过90%的听障儿

  在33年特殊教育之路上,何智芳经历了3次关键节点。

  第一次是1992年,她加入佛山市启聪学校。经过学习,她撰写了数万字康复笔记,带教全市首个学前听障儿童语训班,不仅让孩子学会了开口说话,也让超过90%的听障儿童回归普通学校。

  第二次是2012年,在一线工作了20年后,她来到佛山市教育局,创新提出“送教上门”和“融合教育”的想法,让每个特殊孩子都有享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第三次是2022年,何智芳决定发挥余热,到佛山市康复实验学校担任副校长,培养新一代的特教老师。

  何智芳深知,教育特殊孩子,不仅需要爱心与耐心,更需要专业能力,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赛道”——这也是她耕耘特教领域33年始终不变的初心。

  

  受访者供图

  与特殊教育意外结缘

  何智芳与教育的缘分,源起于中学期间担任班干部的经历。

  那时,她作为班长,身边总是围着一群“调皮”的孩子,她帮忙引导这些孩子回归课堂——这份经历在她心中埋下了当老师的种子。

  但迈入特殊教育的大门,是一次意外。上世纪80年代,中专师范毕业的何智芳获得了一次前往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深造的机会,专业正是特殊教育。 

  对于一心想报考华南师范大学的何智芳来说,这显然不是最理想的安排,但至少圆了她的教师梦。1988年,她带着懵懂来到南京,就此开启了特教之路。

  1992年,她正式成为了佛山市启聪学校的一名教师。只有19岁的她,要教一群普遍年龄在13岁的学生。

  那时的佛山市启聪学校也很“年轻”。学校建设刚起步,周围都是农田,校园里尘土飞扬。夏天时,蚊子多到伸手一抓就能抓到。

  

  受访者供图

  更让何智芳揪心的是,一些孩子因长期无人管教,对学校既陌生又抵触。她把大部分时间都分配给了这些孩子,“按”下他们辍学与逃课的念头,把他们带回到正常轨迹。

  如今,回顾这稍显灰暗的九年时间,何智芳却更想用“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定义。这段时间里,她感受到生活的一地鸡毛,但自己也在磨炼中逐渐褪去稚嫩,更是看到了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

  2001年,学校开办全市首个听障幼儿语训班,对佩戴人工耳蜗的学龄前儿童开展语言康复训练,何智芳勇挑重担。她和团队绞尽脑汁——为了让孩子们感知气流,他们尝试让孩子吹纸条;为了帮助孩子找准发音点,他们耐心引导孩子摆舌位。

  “我们在给他做唇操的时候,嘴要很夸张地发音,一天下来觉得喉咙像发烧一样。”她说。

  其实,特殊教育的教学成果是以毫米为单位来计算的。何智芳说,身为特教老师,面对特殊学生低回报、教师工作成就感低的困境,更需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只要看到孩子一点的进步,就能让我们感到欣慰。”

  

  受访者供图

  以专业赢得家长的尊重

  多年来,与特殊孩子的家长打交道,何智芳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她碰过形形色色的家长,有的是不管不顾,有的会对孩子充满不切实际的期待,有的则是要把孩子保护到极致。

  长期摸索下来,有时遇到“难缠”的家长,何智芳只需要三言两语,就能够转变他们的想法。有一位家长,孩子是智力残障,他不愿意让孩子有太多社会交流,只希望把孩子放在学校里“养着”。

  何智芳与家长共情,帮助他剖析内心,“我们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以后,孩子的人生该如何继续?”话音一落,家长泪流满面。

  “接纳家长的情绪是第一步。”何智芳说,当一个家庭出现了特殊孩子,不管家长出现何种情绪都是合理的。作为老师,能做的首先是理解家长,再慢慢去引导他们感知孩子的进步,获得了正反馈后,家长就有更大动力加入到孩子的康复训练中。

  何智芳想要取得一种共识——在特殊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教师和家长是盟友,谁也不能缺席。面对一些能力高的小孩,希望他们经过培训后,能够有自理能力。而一些能力低的孩子,经过教育,也有机会成为“不麻烦的被照顾者”。

  家长黎女士对何智芳充满感激。她的女儿作为首批语言训练班成员,在佛山市启聪学校不仅学会了说话,还成功考上了大学。目前,小林已从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毕业,在街道从事助残工作。

  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潜力,这是何智芳坚信的准则。但对于特殊教育,她认为,老师不仅要有耐心、爱心,还要有专业能力,才能赢得家长的尊重。

  2022年,已过了50岁的何智芳,再度选择“折腾”自己,来到了佛山市康复实验学校任职。学校的招生对象是孤独症、脑瘫患者,还有很多智障及多重障碍的孩子。

  刚来不久,何智芳就得知,许多孩子连续练了1个多月用勺子吃饭,但依然没有学会。

  面对一群刚入行的特教老师,她一针见血地提出,要为孩子评估能力边界。在合理评估后,何智芳带领团队从课程改革入手,把每天的课程分为两大部分,一方面是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劳技为主的核心课;另一方面,根据学生需求,采用走班制,开设康复课、优能课等课程,争取让每个孩子得到适合的发展与进步。

  

  受访者供图

  让每个孩子都有上好学的机会

  在何智芳的从业生涯中,还有一个特别节点——被调到佛山市教育局,参与全市特殊教育管理工作。

  在深入残疾儿童家庭、各区福利院的调研中,何智芳发现有不少重度障碍的孩子因身体原因适应不了校园生活,只能长期待在家中。如何帮助他们进行学习、融入社会?带着这样的思考,她开始了一场探索。

  为给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教育机会,何智芳参与了市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实施意见的制定,在政策文件的引领下,联合学校的资源,为重度及多重障碍的孩子们提供“一对一”或“多对一”的个性化送教服务。

  佛山市三水区邓显华便是一名“送教上门”的老师。2014年9月,邓显华得知家住云东海街道鲁村的7岁女童何琪患有重度残疾,不会说话、不会上下楼、生活不能自理,吃饭时连筷子也抓不住,上厕所都要人照顾。为了圆孩子的读书梦,每周邓显华都会抽出3个下午送教上门。第二年,何琪经三水区启智学校评估,达到入读标准,正式成为特殊学校低段生。

  “送教上门的实践,是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融合教育,则是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平等教育。”何智芳说。

  2015年,佛山作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开启了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此前的工作中,何智芳发现,不少在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学生,既跟不上教学进度,也得不到专业训练,家长们都很着急,老师也很苦恼。

  融合教育的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何智芳设计让特殊学校来牵头,普通学校一起参与,组成一个共同体,先对普通学校进行无障碍的环境建设,让特殊孩子在学校里实现了“安心出行”。

  师资队伍建设尤为关键。何智芳还成立项目组,为普通学校教师提供课程本位评估、发展性评估等专业培训,开展各种类型研讨活动,为老师们“搭台子”“递梯子”,帮助他们快速了解特殊孩子的特点,为孩子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希望融合是一种无痕的融合,不想让孩子觉得是被特殊对待的。”何智芳说,33年的特教生涯,让她十分相信——每一个特殊孩子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下一个奇迹,或许就在拐角处。

  南方+记者 黄锦辉

  【作者】 黄锦辉

广东教育头条
Comentarios